在新學期到來之前,教師一定都有事先準備一份教案,想要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就必須認真對待制定教案這件事,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七年級地理上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地理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jié)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shù)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態(tài)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xiàn)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⑴⑵
⑶⑷
⑸⑹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么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注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tài)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xx~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guī)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著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
(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著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后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jié)學習內容。
布置作業(yè):
課內作業(yè):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yè):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⑴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教學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級地理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征,說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lián)系埃及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說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
3、運用課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了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聯(lián)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埃及歷史遺跡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yǎng)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并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課。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課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復得一分。4分鐘后,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臺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給每個小組加分。
三、探尋人文,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筑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說說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及游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跡。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游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yè)發(fā)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yè)、經濟發(fā)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游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yè)發(fā)展情況及游覽埃及的名勝古跡,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jié)課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經濟有什么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fā)展本國經濟的?
五、課堂反饋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六、課堂小結: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并把組員的發(fā)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jié)課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七、布置作業(yè):配套的知識能力訓練
必做作業(yè):選擇題
選做作業(yè):選做題
七年級地理上教案篇3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馬普特拉河c.紅河d.印度河
2.下列關于印度自然地理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國都屬于熱帶季
風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東臨阿拉伯海,西臨孟加拉灣
3.印度大部分地區(qū)的氣候是()
a.溫帶大陸性氣候b.熱帶雨林氣候c.亞熱帶季風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
4.給印度帶來豐沛降水的季風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風b.6—9月盛行的東南季風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東北季風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風
5.下列情況中,易形成印度水災的原因是()
a.東北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
c.東北季風來得早或結束晚d.西南季風來得早或結束晚
6.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a.小麥、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麥、谷子d.水
稻、小麥
7.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是()
a.加爾各答b.新德里c.孟買d.班加羅爾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區(qū)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東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區(qū)
9.印度農產品的產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業(yè)發(fā)達,農業(yè)原料消費多b.畜牧業(yè)發(fā)達,飼料需求大
c.人口眾多,消耗農產品多d.環(huán)境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
不合格
10.以下關于印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獨立后大量引進國外人才,發(fā)展本國工業(yè)
b.鋼鐵、機械、化學和紡織工業(yè)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軟件大國
d.印度是個貧窮落后的國家,所以幾乎沒有高科技工業(yè)
二、綜合題
11.讀印度略圖7-8,回答下列
問題:
(1)把圖中代號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稱填在下面相應的空
格上:
鄰國名稱:①②
③④
河流名稱:⑤
地形區(qū)名稱:⑥首都名稱:⑦海、灣、洋名稱: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
是
12.讀圖7—9,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圖所示國家
是。該國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該國最大的棉紡織工業(yè)中
心應該是圖中城(填數(shù)
字),最大的麻紡織工業(yè)中心是圖
中城(填數(shù)字)。
(3)該國的主要礦產有等,主
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區(qū))上。
(4)圖中的陰影區(qū)為該國的主要工業(yè)區(qū),試分析該國工業(yè)區(qū)的分
別與原料、燃料產地之間的關系?
(5)圖中④是該國的計算機軟件的生產基地
13.讀南亞地區(qū)風向圖7—10”,回答問題:
(1)圖a中的箭頭表示的是(方向)風,此風從吹
向,稱為季風。
(2)圖b中的箭頭表示的是(方向)風,此風從吹向,稱為季風。
(3)能給印度帶來豐富降水的是
(4)在這兩種季風的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氣候,這
種氣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圖a中季風的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qū)進人季,該季
節(jié)時間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圖b中季風的
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qū)進入季,時間大致是每年的月
至月。
(6)請把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變化關系用直線連接起來
a旱災b水災
①來得早②來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風力不足⑥
風力強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灣(2)喜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鐵錳德干高原(4)工業(yè)區(qū)主要集中分布在工業(yè)原料和燃料產地(5)班加羅爾
13.(1)東北大陸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陸夏季
(3)西南季風(或夏季風)(4)熱帶季風全年高溫,一年分明顯的旱、雨兩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級地理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tài)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 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精確測量,發(fā)現(xiàn)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 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么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為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 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guī)則球體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并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 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為4萬千米。
2 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 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并回答問題:
(1)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 球面上繪著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 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
(4)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為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為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 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 并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為什么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 環(huán)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稱為什么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么,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后,代表發(fā)言,全班總結。
學生填表:
經 線 緯 線
定 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在地球儀上,沿著東西方向,環(huán)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圓弧狀況 半圓,兩條相對應的經線組成經線圈 圓,每一條緯線自成緯線圈
長 度 每一條經線長度都相等 就半球來說,每一條緯線長度都不相等;就全球來說,緯度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板書】 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xù)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shù)條。為了區(qū)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guī)定了不同的度數(shù),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為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浚ㄎ鹘?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
?教師講解】 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為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 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說出它們各自所占的緯度范圍。根據(jù)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于哪個緯度 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面積大?
七年級地理上教案篇5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要求學生學會在地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激發(fā)學生熱愛人類的家園——地球的感情。
[知識和能力]
1.要求學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并形成記憶。
2.要求學生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洋等概念,并能判別。
【教學重點】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教學難點】
認識七大洲的輪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確定
【教學方法】
討論法、舉例分析法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只有全方位地認識我們的家園,才能更好地愛護它,更合理地利用它的資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有關知識,在學習這個重要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解決幾個問題。
[教授新課]
一、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洋、海、海峽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認真讀教材圖2.5,思考后回答: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追問:請大家閱讀教材思考:
a、什么是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b、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哪個?請在書后的“世界地形圖”上找到它的位置。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并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指圖告訴大家格陵蘭島的位置。
教師指圖:比格陵蘭島大的陸地就是大陸,有這幾塊,比它小的就是島嶼,有很多,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稱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師提問:請大家在“世界地形圖”上找白令海峽,思考:
a、什么是海峽?白令海峽溝通哪兩個大洋?
b、什么是海?這兩大洋的邊緣有什么海?
[過渡]知道了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洋、海、海峽這幾個基本概念后,我們來認識七大洲。
二、七大洲
1.名稱及輪廓: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圖2.6及閱讀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稱和名 稱的由來,并回答一組搶答題:
a、請說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稱。
b、亞洲是哪個洲的簡稱?它的英文有誰會讀?
c、europe是哪個洲的英文名稱,它有什么含義?
d、“陽光灼熱的大陸”指哪個洲?
e、大洋洲怎樣得名?
教師引導:請大家觀察七大洲的面積和輪廓圖,哪個洲最大?哪個洲最小?(亞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教師引導:七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可用“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來記憶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觀察七大洲的輪廓有什么特征?請同學們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來認識大洲的輪廓。(學生分組討論后,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教師小結:很好,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說明任何一個事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就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今天我們先按幾何圖形的思路來學習大洲的輪廓。
教師示范:教師在圖上作示范,啟發(fā)學生如何按幾何圖形的思路把握大洲輪廓特征,勾畫大洲輪廓。
師生互動:教師出示剪好的七大洲輪廓簡圖,學生說出它們的洲名。
學生活動:試勾畫一個大洲的輪廓簡圖。
[過渡]知道了七大洲的輪廓后,我們來看它們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
2.分布及位置
教師提問:請大家回憶一下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請兩位同學回答。
教師提問:請大家認真閱讀圖2.6,回答一組搶答題:
a、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b、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c、赤道橫穿哪兩個大洲的大陸?
教師追問:請大家認真觀察七大洲分布圖和圖2.7,搶答:
a、哪些大洲的陸地是相連的?找出它們之間的分界線。
b、哪些大洲僅以運河或海峽相隔?
教師啟發(fā):剛才我們只是了解了七大洲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布情況,除南極洲外,其他各大洲一南一北成對分布,各大洲的輪廓大都是北寬南窄的倒三角形,為什么會這樣呢?目前科學家們還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在座的同學都可能是未來的科學家,只要大家認真學習,積極思考,努力探索,說不定這個奧秘將來就能被你們揭開。你們有沒有信心?我期待這一天早日來臨。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看怎樣用前面學過的方法來在地圖上確定七大洲的位置。(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追問:這個組的同學認為可以用經緯網來確定,很好,那怎樣確定呢?
教師指導:在“世界地形圖”上以非洲為例用經緯網確定大洲位置。
教師提問:
a、非洲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北回歸線)
b、非洲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南回歸線)
c、赤道穿過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中部)
d、哪條特殊的經線穿過非洲大陸?穿過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0度經線、西部)
e、請注意非洲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的位置。
教師示范:邊講邊在經緯網底圖上貼上非洲的輪廓圖。
教師引導:知道這種方法后,請大家和老師一起來貼亞洲的輪廓圖。
教師提問:
a、亞洲北端被哪條特殊的緯線穿過?(北極圈)
b、亞洲南端的島嶼被赤道穿過沒有?(被穿過)考資源網
c、東西經180~經線和東經90~經線穿過亞洲大陸沒有?各穿過亞洲大陸的哪個部位?
教師示范:貼上亞洲輪廓圖。
教師解釋:教師邊貼南極洲輪廓圖邊解釋:由于地圖的繪制方法不同,得到的大陸形狀就會發(fā)生變化,在這幅圖上,經線畫成了平行的,所以位于極點附近的南極洲的面積和形狀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教師提問:下面我請四個同學帶著地圖來貼出其余大洲的輪廓圖。請大家看看他們貼對了沒有?如果有錯誤,哪個同學來給他改正?
學生活動:學生貼出其余大洲的輪廓圖。
教師總結: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
[過渡]上面我們學習了七大洲的名稱、輪廓、分布、分界線以及怎樣在地圖上確定七大洲的位置,下面讓我們來認識四大洋。
三、四大洋
教師引導:根據(jù)對大洲的學習,你們認為認識四大洋,首先需要了解些什么?(四大洋的名稱)
教師追問:那四大洋的名稱分別是什么? 教師引導:知道了四大洋的名稱后,還需要了解什么呢?(四大洋的位置)
教師追問:怎樣確定四大洋的位置呢?(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教師講解:對,我們可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即用相對位置的方法來確定,例如:北冰洋位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指圖)
教師提問:那么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學生讀圖回答)
教師啟發(fā):我們還可以用方位來描述四大洋的位置,如北冰洋位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以北,那太平洋和印度洋又怎樣描述呢?
教師啟發(fā):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那北美洲又瀕臨哪些洋呢?
學生活動:學生上來貼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教師總結:教師評價學生回答情況,并啟發(fā)學生小結:
a、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分別是什么?
b、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
c、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幾個?
d、赤道橫穿哪兩個大洲的大陸?
e、怎樣確定七大洲的位置?
f、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大西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印度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北冰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間?
g、確定大洋的方法是什么?
{鞏固練習}
教師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為了檢查大家的學習情況,我要請一些同學來在電腦上完成七大洲和四大洋拼圖練習,看誰拼得又快又好。
學生活動:請4~5位學生上來完成拼圖練習,其他學生邊看,邊完成教材3l頁的活動4。
教師小結:評價學生活動。
{小結}
教師啟發(fā):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些什么?(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還讓我們學會了在地圖上確定位置的兩種方法,即用經緯網確定大洲的位置和用相對位
置來確定大洋的位置的方法。)
教師講述:這些知識和方法對我們今后的學習很有用,希望同學們回去認真復習。
【板書設計】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1、全球陸地共分為七個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作業(yè)布置】
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