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家》讀后感簡短范文4篇

時間:2022-01-26 作者:Gourmand 讀后感

對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看會有不一樣的看法,讀過巴金的《家》,你有什么感受呢?趕緊拿起筆把你的收獲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吧,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有關《家》讀后感簡短范文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有關《家》讀后感簡短范文4篇

《家》讀后感1

巴金,作為現(xiàn)代著名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少杰出的作品,以愛情和婚姻糾葛為主要線索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這位文學大師的代表作。

小說《家》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世家”“同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贊年輕一代的反抗斗爭精神。

小說覺慧,覺民,覺新三兄弟在愛情婚姻下的不同遭遇。主人公覺慧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叛逆者形象,以及其二哥覺民都是在五四思潮下的覺醒,體察到封建家庭的虛偽、黑暗和腐朽。他們追求先進的思想,關注時事,積極參加反封建活動,他們渴望自由的愛情,討厭封建的家庭婚姻,討厭連自己的婚姻都要被束縛,討厭將自己的感情葬送在封建禮教中。就像覺慧與丫頭鳴鳳,明知道身份地位懸殊,卻還是不顧世俗的眼光相互愛著,甚至當馮樂山要娶鳴鳳做姨太太時,她寧愿投河自盡也要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

而覺民與琴都是典型的先進青年,在他們見證了覺新、覺慧慘痛的愛情經歷后決定奮力一搏,到最后終于贏得了他們的自由。而大哥覺新是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現(xiàn)在的話說,他有著人格分裂癥,他不滿舊家庭的專制,然而作為長子長孫的他,又加上受封建禮教較多的約束,他養(yǎng)成了委屈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他不敢大膽反抗,義無反顧,以至于不能與自己喜歡的梅芬結婚,更是將溫柔賢惠,善解人意的妻子瑞玨推向了死亡地帶。

小說中還刻畫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如接受封建禮教安排的婚姻,最終郁郁寡歡,絕望而死的梅芬;頑固封建,完全淪為封建禮教奴隸的高老太爺;溫柔賢淑,通情達理,因高老太爺?shù)乃蓝岬揭巴獯a,最后因難產而喪命的瑞玨……這些都是在批評無情的封建禮教所帶給社會的黑暗。

在那樣的社會中,人們看不見光明,看不見希望,人們每天過著行尸走肉的生活,唯有新思潮,新思想才能帶領人們走出這個可怕的牢籠,就像主人公覺慧一樣為了掙脫這個牢籠,到最后舍棄從小長大的家,遠赴他鄉(xiāng)追求自己想要的光明,他的這份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敢于探索,敢愛敢恨的熱情和毅力值得我們學習。

讀了《家》之后,我不得不佩服巴金先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體會之透徹,更能將這種現(xiàn)實生活展現(xiàn)在他的小說中,那么的清晰,真不愧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家》也不愧是中國文學的瑰寶。

《家》讀后感2

家像什么?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次飛翔,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風箏。家是寬廣的天空,家也是永遠的線,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次旅行,那么家是沿途最美的風景,家是旅行最后的終點。

閱讀了巴金的著名作品《家》一書,給予了我更多關于封建家庭的看法,《家》主要講的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一個封建大家庭里高家逐漸腐敗的故事。巴金透過對高家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訴了人與人交往中黑暗的內心和阿諛奉承,通過兄弟之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深層的分析,讓人眼看一亮,感情交錯縱橫回味無窮。

《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黑暗的影子。而《家》的那些主人公,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tǒng)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的腐敗,貪婪的官員。還有敢于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挑戰(zhàn)權威的剛烈丫頭鳴鳳。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思想影響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生動形象的描寫。巴金用那樸實無華卻熱情有力的筆風描寫出了一個被封建社會壓迫下任煥發(fā)光彩的革命青年的覺醒和斗爭。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 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又不敢而頂撞長輩,從小受到了教育。家族的種種,社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他的影響,造成了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選擇了逃避,忍耐 ,順從。同當時社會腐蝕下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選擇了逆來順受去接受而不是反抗,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鈺,婚后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婦,回到了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讀完整篇小說,可以看出,作者對覺新這個人物所描寫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布局的主干。這是一個為舊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雖然有著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鈺的是“整個社會腐朽的禮教,整個社會的封建傳統(tǒng),整個社會的迷信,”但他無力掙扎抵抗,只能傷心的痛哭,忍受著內心精神上的痛苦。他是封建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背負上整個家庭的負擔去應付各種的勾心斗角,漸漸變得不在稚嫩,不在激情,他已經不在是當初那個天真的懷抱著夢想著青年學生。他采取不抵抗主義,其實這并非他的意愿,而是他在復雜的家庭斗爭中所做出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著種種無奈中張開的。覺新的悲劇不只是自己的錯,更多還是社會下的腐敗高家?guī)Ыo他的苦難。這是新社會的交替不可避免的悲劇,也是覺新對封建社會懦弱下表現(xiàn)最終結果。覺新不是一個單純的個人,而是這樣腐朽的社會下從多悲劇。人物的縮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都必將成為那個的一個人物片段。由自己的懦弱而帶來的一切的不幸,由時代帶來的一切悲劇,造就人物的不幸。

覺慧是巴金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評價:“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就家庭里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來了?!庇X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卻被指婚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河自盡,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經歷了多種的磨難,他有了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依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

總之,《家》這部作品是從思想作品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投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受苦,最后作了犧牲品的人們給予了無線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斗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支持。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著純潔的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家像一桌菜肴,一桌美味的菜肴,它包含著親人們的喜怒哀樂。

《家》讀后感3

寒假時,老班要求班上每個人都要讀一本書,于是趁寒假閑來無事隨手抽的一本巴金先生的《家》,本以為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書,翻了幾頁后竟讀出了興致來,便把它放在枕頭邊,每晚睡前都要翻幾頁。我本是個急性子,每次閱讀《家》時,卻總能夠耐著性子慢慢看,既不囫圇吞棗,也不拖拖拉拉。每次閱讀都仿佛身臨其境,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那幾個為了心中的理想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而奮發(fā)向上,英勇向前的愛國青年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一個封建家族的興衰史以及在這個家族中崇尚科學、熱愛知識的一些熱血青年對于自由、科學、新中國的奮斗與追求…越是讀到后面情節(jié)越是跌宕起伏,情緒也隨著書中的情節(jié)而千變萬化,時而眉頭緊蹙,時而低首嘆息,時而鼓掌喝彩,時而咬牙切齒……當看到長子覺新被逼無奈只得同意將懷孕的妻子送到某偏僻陰濕的城郊待產時,心中那激憤痛恨讓我恨不得跳起來同那群迷信勢力的老古董理論!憤恨之余,也為覺新的軟弱無能而嘆息,為當時封建社會整個的那種迷信氛圍而惋惜。然而作為這個時代的一份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無奈,覺新屈服了不代表別人也會屈服,還有覺民覺慧這些愛國青年在為新中國的實現(xiàn)而努力奮斗著!當看到同社會的社員告訴覺慧心中的理想有望實現(xiàn)時,我是開心的;當看到覺慧在書房里徹夜忙碌著建設新中國的工作時,我是欣慰的;當覺民與心愛的女子想要擺脫封建的束縛而努力的時候,我暗暗為他們加油!在那個年代,能有這樣一批愛國的青年站出來呼吁人們?yōu)樾轮袊慕ㄔO而努力是不容易的,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熱血少年才能繁衍生息,變得愈加強大,繁榮富強!雖然這只是一部小說,但我想,偉大的新中國建成不僅僅靠紅軍戰(zhàn)士的努力,更有這樣一批敢于斗爭、敢于追求的愛國少年才建成的。正所謂:好男兒頂天立地,心系國家!讀完《家》,心中千滋百味難以言說?!都摇纷屆恳晃蛔x者激昂、憤慨、勇敢。讓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敢于改革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力。他們的熱血,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愛國精神感染著我,鼓舞著我,激勵著我,讓我在人生前進的路上遇到挫折時不再畏懼,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擁有一顆和他們一樣跳動不息的中國心,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能夠越挫越勇!

《家》讀后感4

讀汪曾祺的小說,猶如看到了一幅幅漫畫,無需濃墨重彩,人物依舊鮮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熟悉歐亨利故事的人一定不會陌生歐亨利式的故事結尾。那是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大師在故事結尾的情節(jié)處理上的一種手段,讓主人翁的命運有所逆轉,雖是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強了故事的藝術魅力和可讀性。

然而,小說《鑒賞家》卻不同于此,開頭第一句話作者就告訴了我們他要寫的這個鑒賞家叫葉三,且是全縣第一個。鑒賞家給我們的概念是:藝術家,懂得欣賞辨析,且學識淵博、高雅的人。那葉三是個什么人呢?作者的下一句話就是:葉三是個賣果子的。這里很自然地就會產生一個疑問:鑒賞家和水果小販之間的關聯(lián)。緊接著,作者又說:葉三不同與其他水果小販。如何不同?這個與眾不同的水果小販又是如何變成了鑒賞家的?所以,這個故事從一開篇,每一句話都仿佛是一個釣魚鉤,勾著讀者往下走。

現(xiàn)在看看葉三其人,這個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做了鋪墊的人物。葉三做生意沒有鋪子,不擺攤,也不走街串巷,他只給幾個大戶人家送水果。僅這一點就夠特別的。他的水果都是千挑萬選的,個個鮮靚,所以他從不議價。一個有個性的水果小販。他花在選水果上的時間要比賣水果的時間長出很多很多,四鄉(xiāng)八鎮(zhèn),到處走,精挑細選。如此,葉三似乎不是個精明的生意人。但是葉三對待自己的小買賣很是很勤奮認真,既熟悉上家,有照顧下家,上下通達,卻也不失生意人的本色。

是不是先有畫家,而后才有了鑒賞家。畫家是四太爺,季匋民,縣里的大戶,在葉三送水果的人家之列。

四太爺不是一般的畫家,很有唐李白的遺風。李白是喝了酒,作詩,四太爺喝了酒,作畫。四太爺最不愛跟人談畫,尤其討厭假名士的附庸風雅。四太爺還擔心隨意間的一句話被外人傳來傳去,傳走了樣,所以連親戚間的走動也是能免則免。

但是,四太爺愿意跟葉三論畫。既然是鑒賞家,那得評評畫呀,小說里寫了三幅畫。四太爺畫了一幅紫藤,葉三說:紫藤有風,花亂。四太爺畫了幅老鼠上燈臺,葉三說:老鼠頑皮,尾巴卷燈柱。墨荷一幅畫則是重點,葉三根據(jù)生活常識告訴足不出戶的四太爺:紅花蓮子白花藕。切不可把白荷花和大蓮蓬畫在一起。

葉三賣果子只為了四太爺,四太爺送了葉三好多畫,葉三把這些畫都進了棺材。一個不拘一格的畫家和一個異乎尋常的鑒賞家。他們是那樣不相稱的一對人,卻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成了不一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