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的讀后感2000字6篇

時間:2023-09-18 作者:Lonesome 讀后感

每次寫讀后感,我都能夠感受到內(nèi)心情感的涌動和流淌,我發(fā)現(xiàn)讀后感能夠拓展我的視野,讓我從不同角度審視世界,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島的讀后感2000字6篇,感謝您的參閱。

島的讀后感2000字6篇

島的讀后感2000字篇1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nóng)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后,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jīng)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zhí)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xiàn)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在經(jīng)過多次挫折以后,終于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yōu)良品質(zhì)。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他一貫要強和奮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xiàn)。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shù)纳钤竿?。他的悲劇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后也終于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的罪惡。作品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庇终f:“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xiàn)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qū)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fā),懷著對于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悲劇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全書充滿了北京地區(qū)的生活風光,不少描寫點染出一幅幅色彩鮮明的北京風俗畫和世態(tài)畫。老舍十分熟悉作品所描寫的各種人物,他用一種樸素的敘述筆調(diào),生動的北京口語,簡潔有力地寫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畫面和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在寫實手法的運用和語言的凝煉上,都取得了成功?!恶橊勏樽印肥且徊績?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的小說。

寒假我就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講的是一位舊北京人力車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個理想:擁有自己的洋車。于是他憑著勤勞和堅忍省吃儉用,終于如愿以償。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他的洋車就被士兵搶走。但他沒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買了一輛洋車。不過他實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就這樣反復了三次,祥子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他開始游戲生活,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

這故事是一個悲劇,徹徹底底的悲劇。一個曾經(jīng)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后卻淪為了社會垃圾。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著像駱駝一般積極和堅韌。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而祥子卻不安于現(xiàn)狀,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奮斗,他寧愿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后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才是現(xiàn)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xiàn)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diào)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xiàn)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人們?yōu)榱俗约旱睦硐氩粩鄪^斗,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為了尋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局卻是那樣得悲慘。

對于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zhàn)勝自己,沒能戰(zhàn)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環(huán)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當時的社會治安好一點,祥子也許就能實現(xiàn)他的理想,也許就不會變成一具行尸走肉。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決定著人,如果無法處理好現(xiàn)實與理想、社會與自己的關系,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是要因人而異,因社會而異。如果總是無法實現(xiàn)理想,那么就有可能變成“祥子”,墮落、衰敗,厭惡生活。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shù)。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會很復雜,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墮落。

島的讀后感2000字篇2

林黛玉薛寶釵可謂賈寶玉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從寶玉夢游太虛,得知“金陵十二釵”正冊的頭一首詩開始就注定了賈寶玉和林、薛這輩子都脫不了干系。正冊上的畿語是這樣說的:“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边@是曹雪芹第一次將二人的命運聯(lián)系雜一起。“玉帶林中掛”預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單飄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寶釵一輩子葬送在封建社會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縷魂,糾纏解不得,宿命人奈何?三人的名譽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躲不過,也逃不過。

一個是瀟湘無暇,一個是蘅蕪仙葩。

在賈寶玉眼中,林黛玉是一個這樣的人:“兩灣似蹙非蹙罥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似皎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弱女子,病美人,可憐可愛。而薛寶釵:“頭上挽著漆黑有光的髻兒,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面若銀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守云拙。”標準的賢妻良母的形象,是大家閨秀,氣度不凡,更是封建社會中男性的擇偶標準。也許是因為如此,令后來賈母更喜歡寶釵而非黛玉。黛玉就像一個瓷娃娃,讓整個賈家疼著、惜著;寶釵就像一塊翡翠,高貴得體,她的雍容華貴、細心聰明能為賈家撐起半邊天。論外貌,兩人都是絕世佳人,但論氣質(zhì),則黛玉則活出真性情,做事只隨著性子,不愿巴結,不愿討好,孤高自傲。寶釵則處事圓滑,做事得體,言行舉子顧全大局。在封建社會中,無疑寶釵的性子更勝一籌。

芙蓉傲岸芳自賞,牡丹雍容人皆憐。

有那么一回,在賈寶玉的處所“怡紅院”里林、薛都得了一句判詞。林黛玉是:“莫怨東風當自嗟”即“芙蓉花”。薛寶釵的判詞是:“任是無情也動人”即“牡丹”。芙蓉沒有艷麗的色彩,沒有撲鼻的芳香,那般的清高,那般的孤清。牡丹則是富貴的象征“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牡丹的華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都愛上了這群芳之首——牡丹。黛玉如芙蓉,寶釵如牡丹,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看《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林黛玉說話只隨著性子,不管別人愛不愛聽,她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有時不但不討好別人甚至為了逞一時之能而出口傷人甚至是傷害了好友,而已她還容不得別人說她的半點不是,動不動就鬧得梨花帶雨。她之所以性情孤僻,與她的童年有很大關系,黛玉三歲時,一個瘌頭和尚讓她除了父母外不見他人方可平安了一世。雖然,林家人對和尚的話不太在意,但也養(yǎng)成了黛玉不喜熱鬧的性格?!皟z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攏空月痕。”“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摈煊袼鲋姛o不透露著憂郁的氣息,引寶玉之花便是:“林妹妹曾經(jīng)離喪,作此哀音?!摈煊裼啄陠誓福^而喪父,又豈能不悲?相比之下,寶釵與人隨和,穩(wěn)重和平,就像王夫人逼死金釧兒一事上,寶釵不僅為王夫人解脫,還想出了用財物打發(fā)金釧兒家人的法子,寶釵將她圓滑的處事手段展露無遺。平時對待下人也是松緊有度,記不過親也不過疏,“事不關己不開口”明哲保身。寶釵幼年喪父,還有一個不長進的兄長,碩大一個薛家全靠她與母親苦苦支撐,如此環(huán)境下長大的寶釵豈能不精明能干?寶釵曾說她與黛玉是一樣的,在賈家他們同是寄人籬下,雖寶釵有母有兄,但不長進的兄弟有無又有何區(qū)別?但她們又是不一樣的,一個觀看人情世道、春月秋風,一個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們的性情又怎能相同呢?

命途多舛誰能異?

黛玉與寶玉是青梅竹馬,兩人朝夕相處,暗生情愫。但寶黛兩人相愛卻不能相守,最終成為“寶二奶奶”的是比黛玉遲來且關系更疏的寶釵。因為賈家一直愛惜著黛玉,將她捧在手心,但是終有一天他們倦了、厭了,賈家終于意識到他們想要的不是一個精致的花瓶而是一個精明能干、能夠保住家業(yè)興旺的主家母。命運的路線偏生不按兩人的想法而行,兩人都是得不到他們想要的結局。一個泣前塵,一個嘆無緣;一個魂散銷香,一個獨守怡紅,她們的緣起緣滅都因一個寶玉。宿命依舊是宿命,躲不過,逃不過。

有人說黛玉和寶釵都是封建“齒輪”下的犧牲品,犧牲的是幽魂,葬送的是幸福?;蛟S賈寶玉的出家也有一大部分原因起于二人。許是黛、釵使他看破功名利祿、勘破紅塵。他們的結局,誰也不能怨,誰也不能恨,他們是一個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宿命,躲不過,也逃不過。

島的讀后感2000字篇3

暑假里,我請媽媽幫我買了幾本課外書,其中有一本書,它使我記憶非常深刻。在這個假期里,我便讀了這本很有趣的書——《格列佛游記》。

?格列佛游記》的作者是英國的斯威夫特(1667——1745),他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諷刺作家和政治家,出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我非常喜歡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作品。他像魯迅,老舍一樣,是個諷刺作家?!陡窳蟹鹩斡洝愤@本書體現(xiàn)了英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黑暗。主人公格列佛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離奇超脫,不一般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去感受一下吧!

這本書講述了一名外科醫(yī)生格列佛,對航海非常感興趣。主人公格列佛是一個熱愛旅行的冒險家,去過很多奇奇怪怪的地方,總是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奇,他的生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因為在一次海上航行中遭遇風暴,外科醫(yī)生格列佛意外闖入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不可思議的冒險開始了:在小人國遭遇戰(zhàn)爭,成功退敵后成為萬人崇拜的大英雄;在大人國被當做玩偶,冒險出逃九死一生;在飛島國,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的怪現(xiàn)象讓人哭笑不得……

在一次航行上,他們遇上了強風暴,死去了12個人,船也觸礁了,活著的人只好棄船逃走了,但風暴把救生艇也弄翻了,辛虧格列佛福大命大,被風浪推到了岸邊。

格列佛一醒來,就發(fā)現(xiàn)自己被小人給抓住了。后來一個月,他成為萬人崇拜的大英雄,因為他擊退了敵國的艦隊。

格列佛的冒險旅程曲折而又離奇,十分精彩。詳細描述了他在四個國家的旅行見聞:小人國、巨人國、飛島國和慧骃國。小人國是英國社會的一個縮影,那里充滿了陰謀詭計和傾扎紛亂;而巨人國就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王國,他們的與世無爭和很簡單的政治令人們向往;飛島國則是一個畸形的、變態(tài)的國家,那里的.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忙,忙那些荒唐又沒有用處的假科學;慧骃國里的那些馬卻是真誠與智慧的化身,人卻成為了下等動物……

在小人國,他變成了一個威力無比的巨人,并被封為那達克——利立浦特帝國的最高榮譽??吹竭@我為格列佛驕傲。之后在大人國,格列佛在那里卻成了一個矮小的寵物,成了國王和王后的笑料,看到這我為格列佛感到無奈。在馬國,他又成了卑微的野胡,我為他感到可惜。可雖然經(jīng)歷了重重危機,勇敢的格列佛不知道他又要去哪兒了。他的勇敢讓我敬佩,他的這種精神是我要學習的。

很小的時候,我便讀過小人國和大人國的故事?,F(xiàn)在再次讀完整的名著,卻讀出了一些與之前有趣的情緒不同的情感。

首先,我發(fā)現(xiàn)了作者精細的一面。寫過巨人或是小人的書有很多,但很少有像斯威夫特這樣精細,嚴守1:12的大小比例的作者。而且,在全書中有很多數(shù)據(jù)應該都是作者經(jīng)過精確計算的。

其次,尤其是在第一卷和第三卷中,有很多可笑卻令人深思的內(nèi)容。比如高跟當和低跟黨、大端派和小端派,稀奇古怪的進入仕途的方法,還有巴爾尼巴比游記中大科學院的各種令人噴飯的研究。這些內(nèi)容看似可笑,卻也映射了對一些政客和不切實際的科學家的諷刺。

在第二卷布羅卜丁奈格游記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在格列佛向國王提到火藥和槍炮的時候,國王直接斷然拒絕,他表示寧可失去半壁河山,也不愿意擁有這樣一個殺人武器。相比之下,利立浦特的宮廷卻是極其殘忍的,竟然想要通過減少食物的方式慢慢餓死格列佛。兩卷之間進行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諷刺情緒愈發(fā)強烈。

另外,單從寫作手法的方面來說,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除了對比之外還用了詳略結合的方法。比如中間關于王國的歷史等等,作者之挑選其中一些重要的部分介紹,而有些部分,比如利立浦特人搜查他的隨身物品的報告和對他的彈劾書這樣的明顯能體現(xiàn)他們無知、可笑一面的內(nèi)容都描寫的很詳細。

?格列佛游記》作為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或許是以童話故事的面貌進入我們的生活,但細細看來,這本書卻是一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精彩的諷刺小說。盡管在書中有一些童話的氣氛,但如果只把它作為一本童話書來看的話,是不能體會到其中的絕妙之處的。

在這文章中,前兩卷最為生動。其中的語言也極其滑稽,想象力極豐富。同時用諷刺、夸張、對比等手法,使情節(jié)更加生動,讓人百看不厭。他揭露、抨擊社會的黑暗和時弊的特點,批判他所處時代的政治制度,社會現(xiàn)象及對各種人物的描寫。更獲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格列佛游記》中,航海家格列佛在四個不同的國度所遇到的奇聞趣事。從他自己的角度進行諷刺與對比。雖然《格列佛游記》里的情節(jié)和人物純屬虛構,但他卻以作家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因而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這種用法既巧妙,又不失嚴肅,給人強烈的真實感。

?格列佛游記》雖然已經(jīng)歷了兩百多年,但大人國和小人國的故事仍在各國廣為流傳。

讀完這本書后,我對慧骃國的感觸最深。這個國家的主人是馬,它們善良、樸實、重視友誼、樂善好施……具有許多我們身上沒有的優(yōu)良品德;而在這個國家有一種非常丑陋的、把這個國家的馬當做主人的、叫野胡的動物,就有很多人類身上丑陋的東西:貪婪、殘暴、狡詐……與人類十分接近。在這個故事里,我懂得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垠S國里的馬具備的品德有很多都是我們身上沒有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而這些優(yōu)良品德都告訴我們:應該為自己犯過的罪惡感到羞恥。

我們應該向慧骃國里的馬學習,學習他們身上的各種優(yōu)良品德。

嗯,從這本書中,我沉迷于此?;蛟S,格列佛使我看到了以前的英國。

讀完這本書后,心里很難受,我始終也不明白:為什么以前的英國的社會狀況······怎么說呢?或許,我應該為英國人保密。

看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書是知識的海洋,讓我們一起去遨游吧!

島的讀后感2000字篇4

?目送》是龍應臺整篇《目送》的開序篇,淡淡的文字蘊含了濃濃的父女情、母子情,幾許慨嘆,幾番唏噓,盡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自己的父親。

當女兒帶著青春期的咆哮以長江后浪推前浪之勢向我涌來,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力不從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生子女的標簽是他們特殊的符號,在前無版本可借鑒后無來者可重復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讀本都是紙上談兵。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現(xiàn)實與理想的的錯位,困擾著我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母親。

我清晰地記著女兒在我面前傾訴她的第一次被欺騙后的痛哭流涕,我用盡可能平靜的語氣對女兒說:“只有經(jīng)歷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經(jīng)歷許多,才能返璞歸真?!碑斉畠核贫嵌攸c點頭,我是否已開啟了目送女兒的程序?在生命的長河里,我目送著女兒從一開始的彷徨迷離到后來的堅定從容,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后來的漸行漸遠……在時間與等待中,我靜等花開。

在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父親,一個給我生命,帶我成長的男人。不知從何時起,父親迷上了種菜,而且一發(fā)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里一放,就立刻啟程回家,從不做過多的停留,跟他說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個便飯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頭犟驢。只是,我心里知道,他怕驚擾我們太多,怕給我們添太多麻煩。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緣于我所說的一句話“現(xiàn)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他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里,所以,種菜成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種的菜吃在嘴里是安全的,含在心里是幸福的。每當看到靜放在家里的蔬菜,想起他一個人躑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種想流淚的沖動。

從何時起,我細數(shù)自己額角的皺紋,卻驟然發(fā)現(xiàn)父親頭上日益增多的白發(fā);在感嘆歲月催人老,體力大不如以前時,卻兀地發(fā)現(xiàn)父親爬樓梯時的一步三歇。父親——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粗饾u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彼?,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緊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個我愛的和愛我的人的漸行漸遠的背影。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象她的表情,是淡然,抑或無奈?

曾經(jīng)“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到后來不過是“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只能想象,他的內(nèi)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曾經(jīng)他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薄拔铱粗男∝涇囆⌒牡氐管?,然后‘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后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目送》并不長,卻寫出了兒子的成長,寫盡了父親的離去,有纏綿不舍,有憂傷黯然,也有平靜釋然。

有人在評價龍應臺的文字時說:“‘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瘯r,卻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薄赌克汀愤@篇文章,給人的感覺正是“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那么輕,那么柔,讓人不禁深陷其中,感動于她對兒子的深愛,對父親的孝心中。

我不由想起自己。年幼時和阿太親,她問我她死后我會不會哭,我哭得稀里嘩啦;做夢夢到去親戚家的路上看到阿太的尸體,醒過來后撲在老媽懷里狠狠哭了一場……可后來呢?后來慢慢地疏遠了,阿太死了,我卻哭不出了。

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目送呢?人生,不就是一場沒有盡頭的目送嗎?

古人云“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與其到人死不能復生時才悔不當初,不如從一開始就好好對待身邊的親人朋友,珍惜當下,一起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

就像海子曾經(jīng)說的那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島的讀后感2000字篇5

女兒在一個舊抽屜里翻出一沓信件,問:“媽媽,這是什么?”“信啊!”這是幾封我學生時代與同學、家人往來的書信,算起來也有十多年了,如果不是女兒正值喜歡到處亂翻的年齡,那么我早已想不起來它們的存在了。如今,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無時差、無距離交流方式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圈。這些書信正如久違的老朋友般變得有些陌生。當再度翻開這些書信時,那綿綿親情、年少的彷徨和曾經(jīng)的籌措滿志卻又如長了翅膀般從片片紙上躍入眼簾……在歷史的長河里,書信在為我們傳情達意、交流思想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那些飽含真摯情感的家書更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展現(xiàn)了人們各種各樣的思想感情,傳遞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家書中為人們所重視、談論得最多的是關于子女教育問題,當代的《傅雷家書》就是其中的典范。翻開《傅雷家書》我們很容易從字里行間感觸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感受到一位翻譯巨匠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從1954年傅雷的兒子傅聰赴波蘭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并留學起到1966年5月,傅雷夫婦尤其傅雷先生堅持給兒子寫信。在《傅雷家書》中摘編的186封書信里,從那質(zhì)樸的字里行間流露著傅雷先生對兒子深沉的愛。

在傅聰童年,傅雷先生對其嚴格管教,令常人不為所認同。但當父子分別,年少的兒子獨自遠渡重洋留學之時,那種為人父的舐犢之情又是怎樣的溢于言表啊!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的一封信中,傅雷先生這樣寫道:“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溫了一遍。可憐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旋下去,像惡夢一般。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另一封信里,傅雷先生又寫道:“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墒菦]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蘇的抖出你尿布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憎厭。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我們都知道,傅雷先生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因而所寫家書能夠很容易達到文情并茂的程度。但是,在讀他的書信過程中,我們卻沒有看到華麗的辭藻,只是從這些毫無做作的、平實的文字里感觸到一位父親的真摯感情!

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著藝術與人生,在藝術道路給予孩子客觀的的評價和精心指導。從閱讀中我們很容易體會到,在那個需要書信的時代,家書成了遠隔千里之外的父子倆最好的交流方式,也正因為這些家書的存在,讓我們看到父子倆在音樂、戲曲、詩詞以及異國他鄉(xiāng)的文化禮節(jié)等諸多方面的交流,讓我們今天依然能夠通過閱讀得到一代翻譯大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對文化藝術領域各個方面的深刻見解,讓我們能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那些藝術作品。

在傅雷先生看來,他給兒子寫信的作用在于討論藝術、激發(fā)青年人的感想、訓練傅聰?shù)奈墓P和思想、做一面忠實的“鏡子”。因此,我們看到信中寫道:“你的情形與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更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負國人對你的期望。你對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動來表現(xiàn)才算是真正的感激!”再如:“哪個人教育一個年輕的藝術學生,除了藝術以外,再加上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來播的種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開花結果——我指的是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我們知道你自我批評精神很強,但個人天地畢竟有限,人家對你的好評只能起鼓舞作用;不同的意見才能使你進步,擴大視野:希望用冷靜和虛心的態(tài)度加以思考。不管哪個批評家都代表一部分群眾,考慮批評家的話也就是考慮群眾的意見。你聽到別人的演奏之后的感想,想必也很多,也希望告訴我們。爸爸說,除了你鉆研專業(yè)之外,一定要抽出時間多多閱讀其他方面的書,充實你的思想內(nèi)容,培養(yǎng)各方面的知識……爸爸還希望你看祖國的書報,需要什么書可來信,我們可寄給你?!蔽蚁?,這些語言文字很能讓年少在外求學的傅聰明白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正因為有這么一個偉大的父親,才將傅聰造就成為一位“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讀過《傅雷家書》后,我在想:不知道等到我的女兒認字了以后,我還會有機會、還會靜下心、還能夠有提起筆給她寫信的機會嗎?時代變了,交流方式也悄悄地變了,那些需要靜下心來、需要加以斟酌、需要抒情言志,需要將如泉涌般的思潮付諸于紙張的家書還會存在嗎?我的孩子還會愿意翹首等待、耐心閱讀那些寫著父母“嘮叨”的家書嗎?我想,一封emil的速度已經(jīng)不再會讓我們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同感,但是那飽含著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道;讀書治學、立身成長之道;理家聚財、和親睦鄰之道;做官任仁、經(jīng)邦治國之道等諸多方面的家書所傳達的中華民族美德還是需要我們竭盡所能去代代相傳。好的家教、好的家風、好的家道是成就中華兒女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軟實力”!

島的讀后感2000字篇6

在渾渾噩噩不知所終的“忙碌”日子里,終于偷閑在周日午后走進藝佰圖書室,隨手借閱了一本《擺渡人》,先是查看封面介紹,又快速瀏覽了一兩頁,直覺告訴我應該是可品讀耐尋味的小說,于是借回家來,利用一些碎片化時間,饒有趣味的品閱起來,沒想到隨著閱讀的深入,竟然不自覺地陷入小說情節(jié)中,引導我的思想,久久沉浸在所描述的境界中走不出來,關于生死輪回,靈魂的擺渡:

一直以來,關于生死輪回的神秘之說備受人類的關注與探究,《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兒描述一個父母離異性格內(nèi)向的小女孩,獨自一人坐火車去見自己的父親,火車在通過一個隧道時失事,小女孩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是這場事故的唯一幸存者。她走出隧道口,和遠處山坡上一直望著她的小男孩一起跨越荒原。

事實上,小女孩是這場事故唯一的遇難者,和小男孩相遇的是她的靈魂。

小男孩就是靈魂的擺渡者,將剛剛去世的人之靈魂從荒原擺渡到另一個世界,否則逝者的靈魂將被荒原上的魔鬼吃掉從而進入地獄加入魔鬼的群體。

故事情節(jié)驚心動魄,在跨越荒原的日子里,小男孩一直保護小女孩,兩人相依為命,產(chǎn)生了愛情。當小女孩跨越荒原成功擺渡到另一個世界時,因留戀小男孩而又不顧隨時被魔鬼吞噬的危險重返到魔鬼荒原,再次與男孩相見相守。

當然,結局也沒有讓讀者失望,二人一起從荒原逆行回到了人間,達到了圓滿。

?擺渡人》一舉摘得五項世界文學獎,版權銷售33個國家,是令千萬讀者靈魂震顫的心靈治愈小說。

看完小說,回想起在紀錄片《生死與輪回》里聽到一句“我是一個靈魂,我有一個身體”,此話似乎告訴我們,靈魂才是生命的主體,身體是它的載體,這也更印證了復旦大學陳果老師所講的“生命是被包裹在一副真皮囊內(nèi)一團精氣神,活著時,他是被集中包裹在皮囊(身體)內(nèi),死了后,它就成了彌散狀,漂浮開去,我不能說這是一種迷信,也不敢印證它的科學性。關于生死的認知,從古至今,無論從游歷各國宗教文化信仰來看,還是從哲學定義,物理研究角度審視,人們總帶著一種好奇的期待和探究來認知靈魂與生命的關系,從而達到無懼生死離別。宗教各教派萬變不離其宗,皆是以自律修行謀求靈魂超度天堂,哲學家也一直在用唯心與唯物辯證闡釋物質(zhì)與意識的相對論,意識(靈魂)的能動作用等,物理學家曾研究肉體生命即逝瞬間那一團仍然活在大腦里的亮光究竟算不算靈魂。各種林林總總的傳說和研究,也未能對靈魂之說有所的定論,但卻成了人們一直追尋的問題。

很小的時候,經(jīng)常聽老年人講關于借尸還魂的傳說,或許是人們常常懼怕死亡的緣故,潛意識里都希望肉體與靈魂是兩個可以分離的生命,盡管肉體會死亡,但仍有靈魂會依然存在。稍微長大后,也曾關注過此類問題,閱讀過關于中陰身的說法,說的是生命在即將消失的瞬間,靈魂會飄出肉體,親眼看到醫(yī)生在奮力搶救自身肉體生命的畫面,倘若搶救過來,這個記憶就永存下來。類似于此類的種種傳言沒有人能界定真與假。

近些年,在不斷經(jīng)歷了親友突然離世的變故中,關于生死的問題常常在夜深人靜時令我感到困惑不安,年齡漸長,對生命的的思考也越來越深入起來,不管從宗教、或者是哲學的角度,人們都愿意相信靈魂與天堂、地獄與魔鬼的存在。

現(xiàn)實里,常常聽到”有的人活著,其實早已經(jīng)死亡,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祟惖闹T多復雜情感、人格、情緒、信仰、精神、常常以一種無形的存在形式附著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里,快樂也好、悲傷也罷、我想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可以被稱為是靈魂的感受。

人生是一場修行,在短短幾十年的光陰里,歷經(jīng)磨難滄桑,而后漸漸篤定安詳,在宇宙,每一個個體生命又如滄海一粟,渺小而脆弱易逝,就如《擺渡人》所描述的場景。對于死亡,若去世后真有靈魂的擺渡者,那么死亡或許沒那么可怕,只是離開了一個現(xiàn)實宇宙能看見的世界到達另一個肉眼看不到的世界罷了,在那里有逝去的親人朋友,活著的人早晚有一天也會到來,死亡只是一個空間的跨越罷了。

人們在接受親人的離開時會有崩潰的感覺。若他們能將親人的離開看做是空間的跨越,或許心靈的傷痛會有所減輕。人死了到底有沒有靈魂,到底有沒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這沒有人能親自實踐過再回頭告訴世人答案。所以,保持好奇心,亦或相信還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也不乏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足以安慰現(xiàn)世的苦短和對來世的無懼與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