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教學反思7篇

時間:2022-12-15 作者:Kris 教學計劃

我們要在教學反思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達標,老師在教學生涯中一定經(jīng)常接觸到教學反思,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森林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森林教學反思7篇

森林教學反思篇1

盡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又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優(yōu)秀散文。因此,我決定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重在讀,同時大致了解課文內(nèi)容;第二課時拓展延伸。

以前在課堂上,我往往先范讀,再讓學生自由讀。這樣做效果并不好。一是因為我的普通話和感情的表達還欠缺,不足以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二是學生的學習失去了主動。在最近的課堂上,我有所改變:先讓學生自由讀,我是否范讀根據(jù)情況而定。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個性化的讀和理解;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我強調(diào),在讀書時,一定隨時劃住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讀后主動地把自己所劃住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以供大家共同解決。在這節(jié)課上,我一共在黑板上寫了九個不認識的字和十二個不理解的詞語。然后,我把自己讀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困難也寫在黑板上。然后,我要求學生查字詞典后,把字的拼音或詞語的意思寫在黑板上。

學生的表現(xiàn)比較積極。所有的字詞都能夠順利解決。這要比教師直接教好得多。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應該是一項最基本的能力。但是遺憾的是我校的學生并沒有養(yǎng)成這個習慣,或者他們手里就沒有工具書。于是,有的教師把生字詞寫下來,一一解釋。這樣做既低效,又不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我們應該時刻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唱主角,教師做導演。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課堂上學生只讀了兩遍,沒有讀夠、讀透。在明天早自習課上,讓學生再讀幾遍。在讀課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和功夫。習題可以少做些,講解可以精減些,唯獨讀書不可忽視。語文教學,其實就是讀的藝術(shù)。

我引導學生劃分了文章層次。學生把課文分成了三個部分,并且簡單地總結(jié)了段意。由于時間緊張,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討論。對于課文的標題,我提出兩個小問題讓大家討論:一是從這篇課文看,什么是地下森林?二是斷想是什么意思?回答這兩個問題,有利于把握課文內(nèi)容。

森林教學反思篇2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fā)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內(nèi)容。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shù)。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復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xiàn)的豐富的內(nèi)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逐步培養(yǎng)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詩人展開夸張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shù)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zhàn)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nèi)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

四、誦讀延伸,升華長征。

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復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森林教學反思篇3

(一)以教學“言語內(nèi)容”為主轉(zhuǎn)移到以教學“言語形式”為主,首先教師得轉(zhuǎn)變觀念,從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形式中解脫出來。注重言語形式的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廣度、深度和美度;對于文章的語言,才不會淺嘗輒止,顯得表面化、片面化。才能更好地理解言語的情感意義、審美意義;才能體會言語所包蘊的意趣和意味。

(二)可以在充分尊重學生、充分信任學生的基礎上,最大可能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言語形式的教學,是以學生的思考和體驗為前提的教學,學生們可以有自己獨特的體驗、獨特的思維角度和與眾不同的前知識經(jīng)驗積累的運用。

(三)和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注重“言語形式”的教學可以說是一種“深度教學”。它不僅解決了“說什么”的問題,更是解決了“怎么說”、“為什么這樣說”的深層的問題。這種教學,達到了一個更深的層次,“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使語言教育和人文教育很好地達到相融教學。解決了兩者相離,或是只重視其中一者的教學問題。使人文教育融合、滲透在文章字、詞、句的教學中,在字里行間建構(gòu)學生的人文視野和人文世界。

森林教學反思篇4

上完《小小的船》一課后,我細細反思,認為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給基礎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同時也給我們這些奮斗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老師們在語文教學中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笨梢姵浞值刈x書是一個培養(yǎng)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讀的重要性毋庸多說,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chuàng)設讀的情境,如:“小小的船可好玩了,孩子們愿意上去坐一坐嗎?”(自由讀)“現(xiàn)在和小伙伴一起上去玩一玩吧?!?同桌讀)“看你們玩得這么開心,帶老師上去一次吧。”(齊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與此同時,我還注意變換形式朗讀,有范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著眼睛想像讀等等。此外,我還注意讀的層次,如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我就采用了導讀的方式,問學生:“怎樣的月兒怎樣的船?”學生讀得稍好一些了,我又提示:月兒再彎一點,小船再小一點。學生讀得又好一點了。我又拿著手中彎月的圖片對學生說:“再讀得美一點,這個彎彎的月兒就會變成一只小船了?!睂W生興致更高了,這一遍讀得更好了。我手中的彎月一翻過來,反面就是一艘小船的造型,學生開心極了。

二、讀與思結(jié)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在“讀”字上苦下功夫,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勃勃的生機,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僅僅靠讀行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笨梢?,語文教學中,讀與思應齊頭并進,二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提問題。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并采用在黑板上貼小問號的形式激發(fā)學生質(zhì)疑。通過朗讀、思考、查找資料,師生共同把小問號逐一打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研究月亮的變化這一環(huán)節(jié)。在我出示“初一初二不見面,初三初四一根線”之后,我問學生: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十五十六月亮又是怎樣變化的呢?學生根據(jù)自己觀察到的畫面自編兒歌,顯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特別是我提出“十五十六之后月亮又是怎樣變化的”這一問題后,學生經(jīng)過思考,把后半個月月亮變化的規(guī)律也推斷出來了。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多么的不容易。

三、拓展延伸,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跨越式教學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兒童喜愛的兒歌,它語言親切,意境恬靜,畫面優(yōu)美。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讀文悟境,還把拓展閱讀也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關于月亮的詩歌、歌曲、故事以及一些小知識,學生都很感興趣。他們在父母親的幫助下,通過上網(wǎng),向父母親請教,翻閱書籍等手段找到了不少關于月亮的資料。課堂上孩子們背詩、唱歌、故事接龍、參加“爭當月宮小博士”的活動等,對月亮的了解越來越深,積累了不少知識,并從中得到了鍛煉,掌握了最基本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四、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學生全員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學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悅的狀態(tài)下,靈性才會自然而快捷地產(chǎn)生。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執(zhí)教《小小的船》一課時,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活動的舞臺。學生在這個舞臺上質(zhì)疑、釋疑、創(chuàng)作、唱歌、跳舞、講故事、誦讀詩歌……

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們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才華。正因為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采用了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學生一整節(jié)課熱情高漲,思維的火花不斷地涌現(xiàn),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每一個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森林教學反思篇5

這是一首非常優(yōu)美生動的詩歌,共兩句話。第一句寫雨停了,雨后蘑菇、木耳、紅果、葡萄的樣子;第二句寫雨后的森林色彩美,森林是寶庫。課文洋溢著童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感受雨后大自然的美。本課的學習目標是:1.認識傘、紅等八個生字,學會木、開等五個生字,培養(yǎng)主動識字習慣。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語言。4.感受大自然的可愛,從而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教學的重、難點是:1.朗讀課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樣子。2.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應該讓閱讀變得快樂,成為一種享受,享受閱讀應成為語文教學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队旰蟮纳帧啡闹挥?0多個字,沒有更多的故事情節(jié),只有在字里行間蘊藏著濃濃的環(huán)保意識。老師要善于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藝術(shù)方式,帶領學生進入境界,這樣才能激起他們?nèi)バ蕾p,去體驗文章中的無窮內(nèi)涵。

我發(fā)覺自己在備一年級的課的時候,對孩子的情況和他們的心理狀況了解的不夠清楚,還是像高年級那樣做剔骨剖肉的分析,沒有抓住課文要旨,以多種形式讓學生逐漸仔細領悟,向?qū)W生滲透的是應該愛護樹木,保護植物。雖然我已經(jīng)改變了語言風格,表情也是微笑的,和藹可親的,但是,在內(nèi)心卻沒有和這些小娃娃貼近。所以,整節(jié)課分析太多,既不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又沒有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而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文學作品借以形象說話。閱讀者生活體驗、學識水平、興趣愛好、性格品質(zhì)等的不同,對作品的理解也會不同。這就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決定了解讀、體驗和闡解作品的意義帶有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這就是文學的精彩之處,也是文學的誘人之處,硬性的統(tǒng)一見解是不符合閱讀的規(guī)律的。教師既不能以參考書對作品的主題的闡析,對人物的解讀,對結(jié)構(gòu)運思的評判作為評價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程度的惟一尺度,也不能過分引導、漠視了學生在閱讀思維上的.差異,忽略作品所蘊含的豐富內(nèi)涵。據(jù)各自的生活體驗,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讀,對作品的認識更全面、細致和深刻。閱讀中個體的差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碰撞、砥礪,是閱讀中自由精神的閃爍。惟此才能領略文學作品的多姿多彩,進而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為此,我在教學中安排了幾個說話訓練,森林里還有什么?森林里的東西有什么用?前一個問題學生說得很好,后一個問題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跟不上,所以學生根本答不出來。

在這節(jié)課中,我試圖用漂亮的圖片,動聽的音樂,讓學生充分體驗世界的美麗,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輕松的氣氛中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樂學、會學。但課上完了,結(jié)果卻不令人滿意。

當前教育倡導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朗讀是教師教語文,學生學語文的一個重要方法,它不僅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操,這恰恰是我沒有做好的。如果再上一次,我應該組織學生游戲、閱讀,學生或讀、或劃、或思、或問、或議。由于是一年級,重在識字,識字與閱讀的相結(jié)合。我以讀為主線,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學生讀的形式多,讀的時間長,對文章的主旨也就領悟透了。一節(jié)簡單的課,可能會把環(huán)保教育講得空洞;而當把全部的真情和摯愛融入到作品的意象之中,這種閱讀就成了一種藝術(shù)的熏染。這也是閱讀教學的真正魅力。

我遇到的第三個問題是: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理解各異,主體性的體現(xiàn)就是要把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放手給他們自己研究,可以小組討論,可以全班討論,遇到分歧也可以讓他們爭論。但在這樣的交流中,教師并不是聽眾,也不應該是裁判,不應該怕說話,在是整個課堂掌舵的船長。要適時引導學生對語文文字的追究,引導、啟發(fā)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增進對文本的理解,這也是鍛煉學生能力、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渠道。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立足對學生智力的開發(fā)。

太多的時候,我們忘記了學生的生活、學習,學生已有的知識,將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建立在教師內(nèi)心的標尺上。忘了學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忘了學生究竟需要什么?作為一名教師,常常將自己的喜好,一廂情愿地硬塞給學生,將自己對教材分析的所得按照自己的思路,采用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方法一步步引生入甕,不許學生越雷池半步。在這里,我就是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體驗與知識經(jīng)驗,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范圍,所以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自己在教學中遇到問題也沒有好好去解決,草草了事。同時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們班的小朋友課外知識掌握得太少太少了,以后迫切需要在完成課本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學生的課外閱讀。每一件事,多多少少會給人帶來遺憾,有了遺憾,才會邁出進步的步伐。

森林教學反思篇6

?信客》上完后,教研組在一起研討時,普遍認為這堂課體現(xiàn)了老師的功底和素質(zhì),但卻沒有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舉手不踴躍,發(fā)言人數(shù)少。其實當時在課堂上我就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一嚴重問題。一堂課是由師與生組成的,它不僅屬于老師,也不僅屬于學生,否則就會變成一言堂,變成菜市場。師生之間應該是心靈共通的,能產(chǎn)生共鳴的。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共鳴?最重要的就是老師課堂上的提問和引導,其次,是師生之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本節(jié)課暴露的問題,使我清醒的認識到,提問要善于抓住契機,引導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時要與學生多交流,加強感情聯(lián)絡。

原以為,這一節(jié)課堂氣氛會比較活躍,但實際情況與預期得相差甚遠。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于,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充分,不能快速從大量的內(nèi)容中提取出關鍵句或關鍵詞;此外,我個人在調(diào)動學生積極發(fā)言方面缺乏技巧,加之眾多老師聽課,連平日發(fā)言極為出色地學生也顯得拘謹不敢回答。這一些都導致了對“信客”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夠深入、不夠精辟,相比之下,較為簡單的整體感知卻花了太多時間。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雪山信使尼瑪拉姆”這一材料,本該是這一堂課中最富有視覺沖擊力、最能引起師生情感共鳴的一則材料,但由于課前已讓學生查閱了相關信息,當我展示她最具代表性地圖片時,學生已沒有新鮮感,情感反應并不強烈。加之,起來概括此事件的同學,并未能講你最值得說的事跡概括出來,所以,尼瑪拉姆材料沒有發(fā)揮到其最大價值,這實為一種遺憾。 另外,頒獎詞的設計也是一個敗筆吧。頒獎詞學生平日接觸的就比較少,而且頒獎詞本身對語言的精煉就有相當高的要求。當時,連寫作能力非常強的學生在一首歌過后,都難以完成一兩句,可見對于初中生來說,這難度太大了,未能達到課堂練筆目的。課件臨時出問題,是本堂課的小插曲,今后開課前,一定要在所使用的電腦上做最后的測試。 雖然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引導方面若能更好些,學生會有更大的收獲。

森林教學反思篇7

第一次教三年級欣賞課, 有點迷茫,無從下手,讓學生聽,他們也不好好聽,有點失落,我感覺還是我備課沒有備好!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生也不好好學,頓時感覺這節(jié)課我上失敗啦!

失敗不可怕,要從新站起來,從網(wǎng)上找視頻資料,看看其它老師是如何教的,吸取他們的經(jīng)驗,再加入我的教學中, 在三(5)班的教學中,我感覺這節(jié)課真的初亮。

把每個部分的音樂情緒設計成選擇題,只要認真聽,就能選出正確答案,在這樣的情景下,深入引導學生進行想想,如引子部分,描繪出了森林的一個什么場景,一目了然大森林早晨,太陽高高升起,陽光只照入森林中,把森林的優(yōu)美寧靜描繪的繪聲繪色。a部分的旋律輕快活潑,可以讓學生隨音樂做一下身體的律動.b部分的旋律輕盈活潑,讓學生模仿芭蕾舞演員,跳簡單的舞蹈動作。c部分熱烈歡快,有頓音的地方讓學生拍腿。通過這樣的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對于這首曲子的旋律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通過這節(jié)欣賞課讓我感覺到三年級的學生在欣賞音樂時,把問題設計的簡單一下,把更多的舞蹈動作設計到課堂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