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寫教案的質量直接決定教學反思的質量,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個教學反思7篇,感謝您的參閱。
個教學反思篇1
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通過這節(jié)
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一、聯(lián)系舊知,導入新知。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并強調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接著復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猜想:“圓柱體是否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獨立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愿望。這樣聯(lián)系舊知,導入新知,思維過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學生在探究新知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chuàng)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huán)境氛圍。教學“圓柱的體積”時,學生親身參與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塊月餅切成一個圓柱體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后把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找一找: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的什么,寬是圓柱的什么,高是圓柱的什么。圓柱的體積就是長方體的體積,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三、課件展示,加深理解。
為了直觀、形象,讓學生觀看課件:圓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使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圓柱體也可以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來得出體積公式。在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想象:“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開后拼成的物體會有什么變化?”學生雖然能說出“拼成的物體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但是,到底拼成的圖形怎樣更接近長方體?演示動畫后,學生不僅對這個切拼過程一目了然,同時又加深理解了圓柱體轉化成近似長方體的轉化方法。
四、分層練習,發(fā)散思維。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解題的靈活性,進行分層練習,拓展知識,發(fā)散思維。如: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半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直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周長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側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體積,怎樣求高;已知圓柱體積和高,怎樣求底面積等。
但是不成功的地方也有,如學生在操作時有些學生拼的不是長方體,而是其他的形狀,這里由于是上公開課的原因就沒有有針對性的講解,只做到了多數(shù)學生的指導而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這點我覺得在課堂上很難做到。
總之,通過這次的國培學習,使我的思想認識和課堂技能都有了新的認識,感謝國培!
教材作為教學的憑借與依據(jù),只不過是編者對學科知識、國家要求與學生進行整和思考的結晶。但由于受時間與地域的影響,我們在執(zhí)行教材時不能把它作為一種“枷鎖”,而應作為“跳板”——編者意圖與學生實際的“跳板”。因此,教學時,我們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編者意圖、考慮學生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
個教學反思篇2
所謂“語文味”,就是讓學生品味語言,運用語言,體悟情趣。對于科學小品文的'學習,同樣也要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摸索表達方式和語言規(guī)律,獲得語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下面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例,談談在科學小品文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xiàn)“語文味”的。
一、抓關鍵詞語,揣摩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科學性、嚴密性。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品讀:去掉“至少”一詞后讀讀句子,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學生在對語言的斟酌中理解了“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科學研究成果還只限于“40萬億千米”這個范圍,至于“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目前還不能確定,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科學小品文用語的嚴謹性。在此讓學生去文中找找類似的語句,運用刪減詞語的方法讀讀、品品,既增強了學生語言的敏感性,又訓練了學生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借品讀感悟,注重讀書方法地指導。
例如:學生在感悟地球的可愛時,先讓學生了解地球的美麗、壯觀和慷慨提供資源,此時學生萌生了對地球的熱愛之情,趁機引導學生帶著贊嘆、感激的語氣自由讀“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這段話,再指名讀,最后全班齊讀共同感受地球的可愛。這個時候告訴學生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讀上面,要心腦并用,要把文字讀成畫面,那樣才能讀出自己的體驗,才能真正觸摸到語言的精妙之處。
相信只要我們挖掘出了科學小品中的語文因素,就一定會讓我們的課堂煲出濃濃的語文味。
個教學反思篇3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后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shù)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huán)節(jié)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于每個環(huán)節(jié),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后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jié)課開始時,我仍然采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fā)現(xiàn)學生的情緒并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么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后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說這個故事之前并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后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現(xiàn)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里開始出現(xiàn)矛盾,一方面平時看著《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說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后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后的課中,不管用什么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了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了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
隨后在新授時,學生能利用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的特點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三個公式。在運用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都能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采用連加的居多,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學生們卻很少用到,這本來是三個公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學生卻不去選擇。難道它現(xiàn)在變得很復雜了?其實不然,這種方法仍然是最簡單的一種,只不過現(xiàn)階段的學生還未學習過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如果題中給出很大的數(shù)字,用這個公式他們就無法計算出結果。這使我不禁想到,這一冊的教材其實是安排了《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只不過在《周長》之后,倘若在教學時,先把《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提前上完,再來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他們便能用三種方法完整地解決,這時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的簡便之處便體現(xiàn)了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去上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探討。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范文四
本節(jié)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扎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首先,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我認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應該作為一個教學目標去追求并努力實現(xiàn)。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思維,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見解,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發(fā)表意見,幫助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敘述。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其次,精心設計了課前鋪墊,突破難點。根據(jù)三年級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空間想象力有限,對于長方形公式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我在課前設計了找長方形物體的題目,讓學生在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長方形的特征(兩條長相等、兩條寬相等),在掌握了這種特征后,當學生遇到計算長方形周長時,就有一部分聰明的學生會用(長+寬)×2,通過聯(lián)系對比,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長方形周長的公式。這節(jié)課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練習的設計上也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給照片加邊框,給菜地圍籬笆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明白學長方形周長的用處,并能把所學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范文五
一是知識的形成不應是給予,而應是探究獲取。以前教學這個內容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F(xiàn)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學生死記公式,那么,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
二是倡導算法多樣化更適合于學生的實際。對于這些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既然有的學生心里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強加于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其道理非常明顯,如果是學生們能總結出適合于自己的最好記、又實用的計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個教學反思篇4
?稱贊》這篇課文不僅是一篇語言質補、不失生動、寓意深刻的文章,更是一篇可以讓孩子通過朗讀課文去感受稱贊的神奇魅力的文章!教學中我嘗到了收獲的喜悅也感到有不足。
學生能處在一個寬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他們就會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課堂上我始終面帶微笑,對學生積極的發(fā)言給予真誠的稱贊,創(chuàng)設愉悅的學習氛圍,這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很好。
這次的教學也有不足之處:
1、學了《稱贊》這篇課文以后,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我們同學應該怎樣去做呢?這一問題創(chuàng)設有些空洞,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說一說怎樣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或者當別人做得并不太好的時候,我們怎么去發(fā)現(xiàn)閃光點,及時地給予稱贊。這樣學生就會有話可說,說起來也會更加具體。
2、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感覺我還不能完全的放開手腳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著,教師成為引導著和參與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受到一定的約束。
3、整節(jié)課我都重在挖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顯得有些繁瑣。忽視了利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點滴進行有效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有些形式化,即感悟道理多,親身實踐少。
個教學反思篇5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饒有趣味的兒歌。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受學生們的喜歡。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石萍老師在課前大膽地嘗試讓學生去收集觀察長有種子的各種植物,觀察它們的特點。教學中,她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交流已經了解的各種知識,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她緊緊圍繞“植物媽媽有哪些傳播種子的辦法”時時處處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去讀課文,去思考,去交流,盡量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展示的平臺,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她適當點撥一下,巧妙引導。整個教學活動,她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感悟。
在第三小節(jié)課文的教學中,實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鎧甲”一詞,二年級孩子很難理解,而由于學生聯(lián)想到電視中曾經看到的鎧甲和手中蒼耳種子那堅硬的外殼,他們對“鎧甲”一詞,有了正確理解,還使他們掌握了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詞語的方法。她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及動手操作,使學生對蒼耳的種子是如何掛住小動物皮毛的有了真實體驗。本小節(jié)的重點、難點迎刃而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沒有感到枯燥乏味。蒼耳雖小,價值高,它的使用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理念。我們身邊不起眼的小東西都可以為我們傳授知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過去,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常常過于煩瑣地分析課文。現(xiàn)在呢?教師的講少了很多,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蛇@又使許多語文課淡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弱化了對表達方法的領悟。而石老師既強調了學生主體精神的發(fā)揮,又抓住了詞語訓練,抓住了對語言文字的領悟,讓學生逐漸懂得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個教學反思篇6
剛剛講了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父親的菜園》,感觸頗深,下面是《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
?父親的菜園》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辟出了一處菜園,贊揚了父親執(zhí)著、勤勞的品質。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把著力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按照“提出疑問—梳理問題—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組織學習,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發(fā)展學生語言和思維,教學反思《《父親的菜園》教學反思》??墒窃谡嬲v課的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了諸多問題:
一、課堂容量過于多。因為內容量大,導致某些環(huán)節(jié)處理的不夠細致,特別是與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讀的時間也無法充分的保證。課文比較長,對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訓練還不夠到位;學生交流時,還不能完全放開,指導較多;教學時間長,略讀課文居然用了兩課時。這也給自己提了個醒,在今后的略讀課文教學中要做到有針對性,簡潔明快。
二、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從課堂上學生的總體表現(xiàn)來說,喜憂參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很快,積極性也高。相對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現(xiàn)則不盡人意。我想這可能也與自己平時在課堂的訓練中忽視這部分不太愛表達的孩子有關。在今后的課堂中,與學生間的口語交際訓練得加強,爭取大面積的提高孩子的說話能力。
三、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學生的表現(xiàn)來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方面差距還是不小的。特別是很多孩子的表現(xiàn)是很被動的,在教師的引導下是一個樣,自己學習的效果又是另外一個樣。閱讀理解方法的指導還需進一步總結提高。
個教學反思篇7
折紙是一項記憶性很強的工作,教師示范時,需要幼兒集中注意力并且記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注意使感知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系統(tǒng),注意發(fā)展水平低的兒童,其記憶發(fā)展水平也低。在幼兒園,幼兒必須遵守各種行為規(guī)則,完成各種任務,對集體承擔一定義務,這些都要求幼兒形成和發(fā)展有意注意,注意服從于任務的要求。
今天下午我教孩子們折紙電話,我在示范的時候,朱凱翔一直在小聲嘀咕,東張西望,等我示范完讓孩子們自己動手的時候,他傻眼了,他眼巴巴的看著我,我指了指黑板上的圖示,然后去輔導其他孩子了,當我又轉到他跟前的時候,他小聲說:"老師,我不會折。"看到其他的孩子們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折疊,有的不時的看著圖示步驟很認真地折疊。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總會有某些幼兒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老師教的東西,他們無法學會。
作為老師應教會幼兒逐漸學習一些注意方法,由于有意注意是自覺進行的,保持有意注意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因此有意注意要有一定的方法。如: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注意,或用各種動作來保證。
幼兒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動中實現(xiàn)的。幼兒的有意注意,由于發(fā)展水平不足,需要依靠活動進行。在游戲中,幼兒能夠更好的維持有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