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單位1教案7篇

時間:2022-10-14 作者:Animai 備課教案

教案在撰寫的時候,你們務必要考慮聯(lián)系實際,對教師來說,寫好教案是為了讓自己的教學效率得以提升,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雙單位1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閱。

雙單位1教案7篇

雙單位1教案篇1

教學內(nèi)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tǒng)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fā)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F(xiàn)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shù)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shù)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袄迕住笔且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

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啊?(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課件呈現(xiàn)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shù)拈L度。

用1厘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說一句話嗎?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xiàn)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shù)減小數(shù),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

說明:接近8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厘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shù)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板書設計: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tǒng)一長度單位 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雙單位1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單位“1”,從而加深對分數(shù)意義的理解.

2.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分別說出下面各個分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

說明: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都可以看作單位“1”.

二、新課

1.看圖列式.

+ = =1 + + = =1

說明:我們是把這堆小方塊看作一個整體,即單位“1”表示由9個小方塊組成的整體.

2.練一練:看圖填空.

(1)把“一堆皮球(9個)”看作單位“1”.

黑皮球占 ,白皮球占 ,花皮球占

+ + = =1

(2)把“一批書(11本)”看作單位“1”.

語文書占 ,數(shù)學書占 ,英語書占

+ + = =1

小結:單位“1”不僅可以代表自然數(shù)1,代表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表示由一群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如:一堆蘋果,一盒粉筆,一個班的人數(shù),一個月的生產(chǎn)任務,一項工作等等.

三、鞏固練習

1.我校共有24個班,每班占全校班級數(shù)的幾分之幾?把什么看作單位“1”?

2.把全班學生平均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占全班學生的幾分之幾?把什么看作單位“1”?

教師說明:用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時,整體包含的數(shù)量可大可小,并初步知道部分和整體是相對而言,是可以轉(zhuǎn)化的.

3.把一盤蘋果(4只)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占這盤蘋果的 ,有( )個蘋果.

4.(出示12只蘋果)現(xiàn)在把( )個蘋果看作單位“1”,這堆蘋果的 有( )個蘋果.

教師追問:同樣是 ,為什么蘋果的個數(shù)不一樣?

(因為單位“1”不同,所以它們的 所表示的個數(shù)也不同)

教師說明:在具體問題中,由于單位“1”包含的數(shù)量可大可小,所以同樣的一個分數(shù),所表示的具體數(shù)量是不一樣的.

5.看圖回答問題.

紅色方塊占總數(shù)的 紅色方塊占總數(shù)的

教師提問:紅色方塊同樣是3塊,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兩個不同的結果?

若要使3塊紅色方塊占總數(shù)的 ,應該怎么辦?

6.指出下面各題中是把什么看作單位“1”的,說說各分數(shù)表示的意義.

(1)花皮球占這堆皮球的

(2)語文書的本數(shù)占這批書的

(3)男生人數(shù)是數(shù)學興趣小組人數(shù)的

(4)陸地面積占地球表面積的

(5)空氣中的氧氣約占

(6) 的雞是母雞

(7)一堆煤,運走了 ,燒去了 噸(對比 和 噸)

思考題:

姐姐、妹妹和弟弟3人做一堆花,姐姐做5朵,妹妹做4朵,姐姐做的占這堆花的 .弟弟做了多少朵?

雙單位1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

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結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shù),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雙單位1教案篇4

[教學目的] 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體驗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統(tǒng)一度量衡的過程。

[教學材料及準備] 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里的課桌不一樣,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們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長,什么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愿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么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交流:

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①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②分工明確,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fā)現(xiàn)典型數(shù)據(jù)。

四、交流匯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xiàn)矛盾學生:

56名學生匯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礃幼?,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么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shù)一樣嗎?學生:不一樣。教師:為什么?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shù)據(jù)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shù)怎么還不一樣呢?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教師:這么多不同的數(shù)據(jù),我用哪一個呢?

五、繼續(xù)研究教師:

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么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fā)尺子)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匯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學生1:長是90。學生2:長是27。教師:怎么用尺子量,得數(shù)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讓學生估量1厘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教師:那我們現(xiàn)在就統(tǒng)一用厘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學生測量。教師:哪一組說出你們的測量結果?學生:桌子長90厘米,寬42厘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六、總結:教師:現(xiàn)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厘米,寬42厘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厘米是現(xiàn)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類發(fā)明尺子、統(tǒng)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 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匯報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分析數(shù)據(jù)是這節(jié)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后評價及分析] 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nèi)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么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么來的

雙單位1教案篇5

1、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初步認識線段,知道線段的特征。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yǎng)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并發(fā)展空間觀念。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于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里的數(shù)學事實。

2、學情分析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應注重營造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F(xiàn)在班里大部分學生都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端正學習態(tài)度,對學習較為感興趣、有信心。學習充滿熱情,能夠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活學活用。學習習慣方面,學生能夠課前做好準備,課堂氣氛活躍,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發(fā)言、思考,聲音響亮。但個別的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愛搞小動作,需要及時提醒和引導。

3、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線段的特征。

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哪些體育活動?為什么?體育活動可以增強體質(zhì),磨練意志,大家要多參加。

2.出示圖片,小朋友們在干什么?跳繩和拔河要用到什么?這兩根繩子在形狀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圖片,你能給圖上的這些線分一分類嗎?為什么這么分?

4.你能把彎彎的線變直嗎?

活動2【講授】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學生操作,把彎線變直。師指出,拉直的這段線就可以看作一條線段。

2.觀察線段圖,線段有什么特點?學生交流,匯報: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3.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線段,舉例,學生找線段。

活動3【活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張長方形白紙上你能找到幾條線段?你能再變出一條嗎?學生折紙,師說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條線段。同桌比較折出的線段,發(fā)現(xiàn)什么不同嗎?得出結論:線段有長短。

2.線段可以測量嗎?怎樣測量?學生說測量方法。

3.出示一橫一豎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學生通過測量發(fā)現(xiàn)同樣長。

4.測量書中第五頁三條線段的長度。匯報,訂正。

5.總結線段的三個特點:直的,有兩個端點,可以量出長度。

活動4【練習】鞏固應用,內(nèi)化提高。

1.出示圖形,分別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2.連接兩點能畫出幾條線段?學生動手操作,匯報。三個點呢?完成書第五頁做一做的第二題,畫出的是什么圖形?四個點呢?兩種方法不遺漏。一種是從外到內(nèi),一種是從一點出發(fā)。按照這兩種方法完成五個點,每兩個點畫一條線段,能畫出幾條線段,是什么圖形。

3.小明要去小紅家,有四條路,請同學們幫小明找最近的那條路。你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員接到任務是怎么樣迅速到達的?房間的管子是直的,滑下來可以節(jié)省時間。

思想教育:他們的工作很辛苦,我們應該尊敬他們。

5.為什么乘坐電梯?因為電梯的運動軌跡是直的,省時省力。安全教育:乘坐電梯時要注意安全。

活動5【測試】及時反饋,發(fā)展思維。

1.填空:線段是( )的,有( )個端點,( )量出長度。

2.選擇:下面哪些是線段?

3.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邊長,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活動6【作業(yè)】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

數(shù)學書第九頁第6題,第7題。

雙單位1教案篇6

教學內(nèi)容: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jīng)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jīng)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shù)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fā)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組織活動,體驗數(shù)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shù)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shù)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shù)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 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shù)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五、 隨堂練習

雙單位1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 .培養(yǎng)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 .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認識體積(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學生作答)老師播放“烏鴉喝水”的課件,提問: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烏鴉把石頭一粒一粒地銜到瓶子里,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出來了。)

2、“石頭真的占了水的空間嗎?”(實驗驗證)

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里放了一塊石頭,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二、揭示體積

出示下面的圖,問:你們知道這些物體哪個占的空間大嗎?

手機 影碟機 電視

學生回答后,說明: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體積概念)

三、列出體積單位。

1、出示兩個形狀不同,體積相近的長方體。(單憑觀察,難以比較)

2、用多媒體將它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長方體后,學生很快就確切的說出:左邊的長方體體積大于右邊的長方體體積。(因為左邊長方體有16 個小長方體,而右邊的只有15 個)

說明:所以要比較物體的體積大小,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我們知道長度單位是用線段表示的,面積單位是用正方形來表示的,那么體積單位應該用什么來表示呢?(用正方體來表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四、認識體積單位。

1、“請你猜一猜1cm3、ldm3 、1m3,是多大的正方體?”

討論后讓生看著實物共同小結:

棱長是icm 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 (手指尖);

棱長是ldm 的正方體,體積是ldm3(粉筆盒);

棱長是l m 的正方體,體積是1 m3(一臺洗衣機)。

2、“要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闭埻瑢W們用4 個1cm3 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4cm3 )為什么?(因為它是由4 個體積是1cm3 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五、課題練習:(略)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從《烏鴉喝水》這個故事自然引入新課。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觀教具,讓生通過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體積單位。教學中,我注意把教材內(nèi)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動手操作與實驗觀察相結合,努力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