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教學反思8篇

時間:2022-11-27 作者:Animai 教學計劃

教學反思是在日常教學工作結束后老師們需要準備的一種文體,為了提高自我批評的能力,我們要認真寫一寫教學反思,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恐龍的教學反思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恐龍的教學反思8篇

恐龍的教學反思篇1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科普說明文,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jù)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但全文篇幅較長、內容復雜,該如何分割課文內容?怎樣組織教學才能簡約而有效地達成目標?我反復研讀教材,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研讀一、二兩個自然段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感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自主閱讀、朗讀比較、看圖理解等形式,感悟語言的生動與準確,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zhí)著與艱辛。

一、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

1.學習生字詞,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茹毛飲血、樹棲”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3.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zhí)著與艱辛。

4.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其中3、4兩點為本堂課的重、難點。

二、教學流程:

(一)看圖導入,讀題質疑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因而導入時我首先通過一組圖片讓學生感知恐龍的兇猛、龐大,然后出示課題引發(fā)學生的感知沖突,質疑激趣,進入課文的學習。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此處,我旨在教給學生這樣一種方法,有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的意識即可,至于具體說得要多好并不強求。

(二)落實字詞,理解文意

本課的詞語教學我花了較大的力氣,做了較多的文章。首先是最基礎的生字新詞的教學,重在讀準字音,像“棲”、“毋”、“茹毛飲血的血”等字。接著是對一些生詞、新詞的理解,有的讓學生直接理解,像“茹毛飲血”、“樹棲”;有的結合課文的插圖來理解,像“中生代”、“化石”;有的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像“演化”、“欣喜若狂”;還有的則是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句子的理解,如“假說”一詞。最后,緊扣詞語,理解文意,感受科學工作的認真、執(zhí)著,科普文用詞的準確、嚴謹。

(三)想象補白,了解歷程

對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認為了解科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的歷程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教學時讓學生在比較了鳥類和恐龍的骨骼之后進行想象補白:看到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你產生了什么想法?學生的想法其實就是科學家的想法,這樣一來學生很自然地就了解了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明白了整個研究發(fā)現(xiàn)的歷程:注意相似——提出假說——找到證據(jù),也感受到了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zhí)著與專心。

恐龍的教學反思篇2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xiàn)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tài)、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數(shù)千萬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變化、形態(tài)各異的情況;由于它們的體態(tài)、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學習這篇課文,我以“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為學習的主題,重點朗讀和分析課文第3、4自然段,并讓學生邊讀邊勾畫出“兩億三千萬年前”、“數(shù)千萬年后”等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以及描寫恐龍大小、形態(tài)、生活習性方面變化關鍵詞句,結合這些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理清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然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真實的歷史資料,證明鳥類是恐龍的一部分演變而來的,重點精讀“20世紀末期……涂上了‘點睛’之筆”,讓學生揣摩“為什么說這是‘點睛’之筆”。

學習過程中,學生朗讀課文還不夠有感情,對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將信將疑,這需要學生去多看課外書,了解恐龍的具體形狀、習性及演變的過程。

恐龍的教學反思篇3

恐龍本身對大班的孩子就充滿了吸引力和神秘感,是大班孩子很喜歡的一種動物,經常能聽到他們在談論書上、電視上看到過的恐龍是什么樣子的,但是對于恐龍生活的年代和環(huán)境以及它喜歡吃的食物、它的本領都不太了解。

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就是讓幼兒了解幾種恐龍的外型特征及生活習性;對恐龍感興趣,樂意參加談話及討論活動。于是在課前,我就發(fā)了一張調查表,請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在課的一開始,我就請小朋友講講自己知道的恐龍。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吃什么食物?有什么本領。然后結合圖片重點講了霸王龍、細顎龍,以及龍的生活年代、形狀和本領。我先請小朋友自己討論然后在集體面前交流,最后教師再小結。

活動過程中,在探究“恐龍”是怎么滅絕時,幼兒發(fā)生了爭執(zhí)。有的說:“恐龍是火山爆發(fā)滅絕的?!庇械恼f:“不對,恐龍是星球碰撞滅絕的?!币灿械恼f:“恐龍是餓死的,因為沒有吃的了?!薄蠹一ゲ幌嘧?,各據(jù)一詞。這時我就將課件視頻資源加了進來,引導幼兒一起觀看并進行小結:“你們說的都很好,其實,關于恐龍的滅絕科學家就象你們說的,也作了各種猜想,但卻都沒有根據(jù),所以恐龍的滅絕,至今為止,仍然是一個沒有解決的謎題?!痹趥鹘y(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活動的決策者,是幼兒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但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習活動,是多元化的、開放性的,能使幼兒多渠道地獲得知識,教師不再是幼兒的指揮者,而是幼兒自主活動的引導者。由于幼兒是發(fā)展中的個體,受其生活經驗和能力的限制,使他們的探索往往停留在比較簡單、低級的水平,常常出現(xiàn)多種形式的沖突、爭端和困難,需要教師適宜的指導,才能使活動順利開展下去。

由于這是幼兒很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所以整節(jié)課中幼兒都能積極參與討論,大膽發(fā)言??梢姡d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科學教學中應該盡量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興趣的推動下,自覺地學習。這樣的教學效果和幼兒注意力的集中效果會更好,同時也有利于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恐龍的教學反思篇4

說真的,上《恐龍》這課我的心中有點虛,因為在課堂內外的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恐龍比我了解得多。你看他們手中有厚厚的精美的恐龍畫冊,家中有恐龍的動畫片,房里有恐龍的模型玩具,一位學生竟有滿滿一盒子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恐龍,他都能如數(shù)家珍般叫出它們的名字、說出它們的特點來,令我佩服不已。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了解恐龍的類型和外形特點。初步感知并學習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shù)字等說明事物的方法。”如何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呢?我想上這一課學生肯定饒有興趣,但未必有耐性聽我講課,也許他們更需要的是“傾訴”和“展示”。那么何不讓出講臺,讓學生以教代學,讓師生教學相長呢?

于是第一課時完成初讀和字詞學習任務后,我向學生坦言:“關于恐龍,這方面的知識你們比我豐富,比我了解,所以我想請你們來當老師的老師,好嗎?我學東西有個要求:先學課內的,再學課外的?;厝ヒ院笳埿±蠋焸冋J真?zhèn)湔n,想一想你對哪種恐龍比較熟悉和了解,你打算教老師哪部分的內容,準備怎么教?可以補充哪些資料?明天的課堂上我們將評選出一位或幾位明星老師?!?/p>

第二課時,當我詢問小老師們是否已認真?zhèn)浜谜n時,孩子們露出了新鮮而又興奮的表情,幾個孩子怯生生地舉起了小手,看得出來他們很想嘗試當小老師的滋味,但又不知道應該如何教學。于是我出示了教學要求:小老師上臺首先說明要介紹哪種恐龍,板書恐龍的名稱,然后在老師提供的電子幻燈片中點擊相應的恐龍圖片,先用課文中的語言介紹這種恐龍的形態(tài)和特點,再介紹自己搜集到的相關資料,也可借助投影儀展示圖片或模型。最后指導同學們讀好課文中描述的相關片斷。

經我這么一說,有幾只小手縮回了,看來還沒有準備好。于是我再給小老師們一些時間,讓他們準備得更充分些,自己先試著說一說。5分鐘后,我離開講臺,在教室里找了個座位坐下。學生講課開始了。首先上臺的是早就高高舉起小手的方澤旭,他介紹的是“劍龍”,板書名稱后,他開始在圖片上移動鼠標,向大家介紹“劍龍的背上插著兩排三角形的劍板,尾巴上還有四支利劍一樣的尾刺?!苯又峙跗鹚馁Y料繼續(xù)介紹劍龍是最膽小溫順的恐龍,就像刺猬一樣,雖然長滿了刺,卻并不主動傷人。我趁機表揚他:“小方老師真會教書呀,他怕老師和同學們不明白,用了什么方法來說明,你們聽出來了嗎?”“打比方?!甭斆鞯暮⒆勇牫鰜砹??!皩?!經他這么一打方,我可明白了,原來劍龍的尾刺又尖又利,就像是——?”“利劍一樣?!比帻R答。“請小方老師把你的說明方法也板書出來,好嗎?”我趁機建議:“其他同學劃出書中這個打比方的句子,在旁邊注上說明方法‘打比方’三個字。”最后我們又請小方老師領著大家讀背描述劍龍的句子。同學們看著圖,一下子就記住了。

方澤旭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快樂地走下講臺,他的成功激勵了更多同學的積極參與。接下來幾乎是小手如林了,小老師們學著方澤旭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板書名稱、指圖講解、介紹資料、指導朗讀,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他們對恐龍的種類、形態(tài)、特點說得頭頭是道,補充的資料也恰到好處,如雷龍,補充了它的體重有三四十噸,圖片中它的腳踩在海底,身子一半?yún)s露出水面,形象地表明了雷龍“龐然大物”的特點。魚龍和翼龍補充的資料表明它們的'生活區(qū)域和食物都與一般的恐龍相異,如恐龍大多以吃植物為主,而翼龍卻是吃貝殼類的,恐龍大多生活在陸地上,而魚龍卻生活在水里,這一切補充的資料都有利于幫助孩子們認識到魚龍和翼龍不屬于恐龍,而是恐龍的親戚。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只起了點撥說明方法的作用,可是學習效果卻是出奇的好。當我重回講臺按課文的順序點擊相應的圖片時,孩子們都能用文中的話描述恐龍,差不多都能把課文背下來了。

體會:

這節(jié)課給我的體會是:必須在扎實雙基的同時創(chuàng)新教學,讓師生共同享受課堂生命的活力。它有這么幾個亮點:一是讓出講臺,以教代學,角色易位,激發(fā)興趣。二是課內外知識有機融合,促進對課文的理解感悟。三是師生民主平等,課堂氛圍其樂融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我囿于角色的轉換,身為“學生”,只是請教該如何讀,卻不敢大膽指導,所以朗讀效果不夠理想。二是由于學生搜集的資料較多,原定兩個課時完成的課文,結果卻花了三個課時,學生仍然意猶未盡。只好再安排時間讓他們在小組里把搜集到的有關恐龍的圖片、模型及文字資料進行交流和展示。

恐龍的教學反思篇5

?恐龍》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知識性短文。文章通過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孩子們心中最神奇的一種動物。以平時學生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來看,我想孩子們對這篇課文一定很感興趣的,所以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多花了些氣力,希望能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達到不僅能讓孩子們了解一些恐龍的種類、形態(tài)及生活習性等,掌握介紹一種物品的方法,還要讓他們將這種探究延續(xù)到課外,培養(yǎng)學生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以達到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下面就《恐龍》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預備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為此,我鼓勵學生回家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后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

同時我也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借助網絡資源,查到了很多相關資料,并制作了《恐龍》的課件。我們反復查閱資料,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竭力再現(xiàn)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觀賞期——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在教學時,一開始為了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xiàn)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里奔跑、嬉戲、漫游的宏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美麗的畫面,拉近了孩子與文本間的距離。孩子們仿佛進入了恐龍的時代,他們興奮不已,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對象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三、觸摸期——研讀文本了解特點。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jù)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為如此,作者在文章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tài)、生活習性等,我在制作課件時也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研讀課文,了解恐龍的教學中,先重點教雷龍,教會孩子們學習的方法。

四、探險期——拓展閱讀探索奧秘。

“你們猜測一下恐龍是怎么滅絕的?”將學生的興趣更廣泛地指向課外閱讀,探索這至今尚未揭開的神秘世界。有興致的可以相互借閱書籍,交流資料,觀看電影等。

把這堂課設計為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課,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進行學習,提供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網址,引導他們閱讀。我相信,利用網絡學習,不拘泥于課本,學生會有更多的體會。

★ 《恐龍》教學反思

★ 恐龍 教學反思

★ 《恐龍滅絕》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 語文三年級《西門豹》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風箏》教學反思

★ 三年級《盤古開天地》語文教學反思

文檔為doc格式

恐龍的教學反思篇6

?課程標準》中指出,我們在努力創(chuàng)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中,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所以,這節(jié)課的設計是想讓學生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1、興趣是求知的源泉。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比缭趯胄抡n時,我先出示了大量的有關恐龍的圖片,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不光是簡單的看,還要求他們看完以后還請他們用一句或者幾句話來說說你最喜歡的那只恐龍,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經驗來談恐龍,激活了原有體驗,激發(fā)求知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心態(tài)下進入課文。

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學習生字詞時,讓學生先交流識字的方法后,再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識字辦法去認識課文中的這些生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生字教學學生是首當其沖的參與者,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是主動學習的實質性環(huán)節(jié)。

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能力。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多于兩個的思想?!睂W生是個獨立的個體,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對同一文本的感受也會各不相同?!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此在學生整體感知后讓他們說說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在交流中,學生的理解更深刻了,體會更豐富了。

3、教學著力體現(xiàn)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積累”的教學理念,適當讓學生練習有條理地說話。這節(jié)課中我設計了兩個句式訓練,通過這個練習,培養(yǎng)學生有條例地說話。

不足之處:

1、第二環(huán)節(jié)安排識字教學,教師逐字進行分析交流,學得扎實,但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也占了不少時間,個人認為在形式上是否可多樣化,如先讓他們小組進行交流后再反饋。

2、第一課時的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后,針對學生興趣取向,學其中的一部分即可,課堂上沒有留點時間給學生寫字,本課要寫的字有9個,全都留到第二課時來寫,效果會弱很多。

恐龍的教學反思篇7

?1】 蘇老師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教師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觀察比較:

1、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越來越像鳥類。

2、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

生1:我發(fā)現(xiàn)第一句話比第二句具體,多了一個“逐漸”和“越來越”。

生2:我覺得這些詞具體寫出了獵食性恐龍是怎么變成鳥的。

生3:用了“逐漸”和“越來越”這樣的詞,我知道獵食性恐龍不是一下子變成鳥的。

……

由這一個教學片段,我又想到了閱讀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教什么?《飛向藍天的恐龍》為典型的科普說明文,教師能挑戰(zhàn)這類文章上公開課,精神可嘉。很顯然,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游離于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難能可貴的是,蘇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確定上(即教什么)有十分清楚的意識,教師關注到了知識背后語言文字、表達方式、并設計了比較句子的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比較中觀察發(fā)現(xiàn)科普類文章的語言特點,感悟表達的準確與科學。

怎么教?語文教學是一個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感悟的過程。應該說上面的片段教學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但是,還很不夠,具體地說,感悟科普性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科學,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較分析的層面,一定要內化到心靈!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內化。在這一點上,教師處理的不夠靈活,或者說是不夠全面。

恐龍的教學反思篇8

這篇文章為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很顯然,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游離于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注重教學的情趣性和整體性,即使是科普文章,也要教得有情有趣。在教枯燥的科普文章時也應該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和趣味因子,讓學生始終享受到學習科普文章的樂趣。

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采取了“質疑課題”的方法,根據(jù)課題孩子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恐龍怎么可能飛向藍天、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極大地激發(fā)出了孩子們閱讀課文,尋求答案的興趣。

另外,教學中我注意了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注重語言實踐??破照f明文的語言有很強的邏輯性,段與段、句與句之間聯(lián)系緊密,這種聯(lián)系不只是表現(xiàn)在內容上,還表現(xiàn)在語言的形式上。如“則”把兩個分句聯(lián)系在一起,再如第四段的三層意思,先說第一中恐龍,再用“數(shù)千萬年后”引出恐龍家族,再用“其中”引出一些獵食性恐龍。這里可以很好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抽象性。排列演變的過程正是為了讓學生迅速地把重要信息抽取出來,建立演變過程的框架,分清敘述的層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千方百計地創(chuàng)設大量的教學情景,讓學生運用習得的說明方法練習說明事物。我利用圖片或影象讓學生說說龐大的恐龍家族和恐龍演變成鳥兒的過程等。通過語言實踐,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活用說明方法,進行內化語言,遷移方法。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這兩只翅膀同時翱翔在科學的天空。

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是為了將來我們不用教學生就能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因此,在我們教學之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要有清醒的認識,你想教會孩子什么?為什么?實際上又教了什么?我們既要在教前有準備,又要在教中有思考,教后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