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為了讓自身素質得到提高,讀一本好的書籍相當于在知識的海洋里游走,那么相關的讀后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以供參考。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1
我有開明的父母,生活,學習,社會,國家,世界,我們之間無話不談。有的時候親密無間,不像是中國傳統(tǒng)的子女父母之間的關系。倒更像是朋友。但是如今的朋友關系也是有代價的。他們從未干涉過我,但在對保送、高考與否;選擇哪所大學這件事情上,他們完全把我的意愿否定,將我的夢想束之高閣,讓我面對現(xiàn)實。然而在我進入大學之后,我才真正體會到和夢想背離的痛苦的現(xiàn)實。如今的我仍然奔著夢想前進,并且因為大學父母為我做的選擇,讓我的追夢之路更加曲折,漫長??吹浆F(xiàn)在的我,我的父母應該是有遺憾和愧疚吧。所以現(xiàn)在他們對我的選擇并不一味干涉。他們只要我對現(xiàn)實有清醒認識,對未來有明確規(guī)劃,并且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我父母的轉變,是以我的妥協(xié)和痛苦為代價的。我有過埋怨。然而在看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其實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有這樣一個對孩子不信任,想讓自己的意志凌駕于孩子之上的階段。而這樣強權的方式,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放緩孩子成長的速度,甚至讓孩子處于痛苦之中。
“認為自己年長,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都多,走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都多”的心態(tài)不只是父母專有的。身為老師的我們,可能也會不經意間陷入這樣的思想狀態(tài)。我們常常跟孩子講應該怎么怎么做。然后用我們親身的經驗當例子說服他們,期待把他們引導我們認為的正道上來。但是孩子聽的時候就算覺得萬般正確,聽了之后仍然走自己的老路子。
我有一個要參加保送考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聽不錯,就是做聽力的時候沒有讀題目、預測問題的習慣,導致聽力完成情況和她實際能力很是不符。我不知道講了多少次:“一定要拿到聽力題目之后,審選項。再通過選項對問題進行預測,這樣聽的時候才有指向性。即便是聽力一開始就開始做筆記,效果仍然是不好的。這是考聽力不是考速記,并且我們沒辦法把每一個字都記下來.”這樣的話,講到我自己都覺得自己都快成祥林嫂了。這孩子習慣還是沒改。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2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這時《親愛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龍應臺女士所寫的。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與她的大兒子安德烈合寫的36封家書的合集,在這36封家書中,兩母子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與看法,并征求對方的意見。信中還有許多引人深思,感慨萬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龍應臺給安德烈舉了一個例子,你是追趕壞的,還是去享受好的呢?還有在最后一封信《偉大的鮑勃迪倫與他媽》中,安德烈說了一句話“馬克吐溫說:‘我判斷一個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這本書還有很多類似的引人深思的好句,激發(fā)人們的思維。在書中,我看到許多讀者的來信,除了表示感謝,還有許多的認同與爭論,讀者與書本一起成長。
這本書非常的有益,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讓我知道了作為母親,她們的擔心,她們的關愛,她們的嚴厲等等,背后都藏著一顆愛我們的心。當然,這本書也談到了許多世界時事,豐富了我的知識量,也讓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有所改變,讓我今后更加公平地去看待這類事情。
良書,就是益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媽媽。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3
昨晚在女兒復習時,我應讀書會的要求在寫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想。其實我的女兒對她的媽媽的童年也有很多好奇呢,媽媽5、6歲的時候在做什亞洲色圖區(qū)么,嗯,把鏡頭拉長,你會看到一個半高的小女孩在夏日昏睡的午后坐在小矮凳上,頭昂的高高的,目不轉睛地在看五斗櫥上的電視,此時電視里傳來音質不是很好的歌聲,我所有童年最初的記憶都定格在夏日里一個小女孩守著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在聽歌,這算不算媽媽最早的音樂啟蒙呢。
而我的女兒,在這更早些時候已經開始跳舞、唱歌、畫畫、小提琴了,你比媽媽幸運,更早接觸藝術和美的熏陶,而一直到十二、三歲現(xiàn)在的你更是可以經常出入圖書館、美術館、音樂節(jié)、電影院。正如龍應臺所說你們這一亞洲色圖區(qū)代簡直就是大海里鮮艷多姿的熱帶魚??!而十二、三歲的媽媽正穿過一條又一條亮晶晶的田間小路去給早起勞亞洲色圖區(qū)作的外公送早飯。夏日的早晨,還有一層薄霧若有似無地飄散著,走在滿是露水的青草田埂上,初升的太陽光照在露珠上,亮晶晶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穗灌滿了漿,不時的有小青蛙,小蚱蜢從腳邊跳過,還有小水蛇哦,也會被它嚇一跳,在這樣靜謐而美好的夏日早亞洲色圖區(qū)晨,我才是那個侵入者哦!
這個時候也是最愛美的年紀,鄰居院子亞洲色圖區(qū)里的梔子花樹(真的是好大一棵),籬笆墻上的金銀花,菜園地上的“指甲花”,我每天都會去摘,戴在頭上、衣服上,還帶給老師、同學。而這些都是對小時媽媽美的熏陶,對嗎?
蟬聲拉長了一整個夏天!哈,媽媽的童年都是夏天里,這會不會跟我是夏天出生有關呢?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4
讓“它”拉近我們心靈的距離媽媽,最近我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不喜歡我了??偸沁哆缎跣醯亟形易鲆恍┎槐匾龅摹靶∈隆薄辽傥沂沁@么認為的。
當我做不好的時候,你還總是拎著我大罵一頓。還記得那次去和你逛超市時,就因為東西賣得有些貴,你就在反途中一路數(shù)落我,并叨叨絮絮地給我算了“一筆賬”:什么書本費啦、衣食住行費啦、甚至水費、電費都算上了,我聽著實在不耐煩,便“反駁”了兩句,沒想到這兩句在我看來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話語,在你耳中卻被灌上了一個新名詞——頂嘴。眾目睽睽之下,你舉起手要煽我,我扭頭躲開。于是,我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討厭我。相應的,我也越發(fā)的不喜歡你。
其實,我們還是互相深愛著的,就像《親愛的安德列》一書中說的那樣:愛,并不代表喜歡。愛,有時也會是不喜歡吧!我們的關系是愈來愈僵……那時,我感到我們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之間,就像白晝和黑夜,永遠不懂彼此的心。想和你和解,卻因那所謂的“尊嚴”而不敢……幸虧在這個暑假,“它”來了。它的全名叫《親愛的安德列》。
我萬萬沒有想到,它被帶回家時,從來不愛看書的你,會第一個打開這本書,而且打開之后,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我驚訝于那本書到底有怎樣的魔力,會讓以前“本書不沾”的你居然也加入到讀書之列……于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我也翻開了此書。只輕輕打開了一頁,我便再也禁不住這本書的誘惑了……因為,書中母子倆的關系和我們太像了,不是嗎?隨著龍應臺和安德烈的腳步,我們慢慢地走,直到到達對方心靈深處,解開了死結,才又回到自己的心間……
從此,我明白,白晝與黑夜之間還存在著黎明,黑與白總還有交匯的灰,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和接納呢?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也感受到了,我們一直相互深深地愛著。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5
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發(fā)奮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發(fā)奮。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日后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飄萍離散——人生哪里有恒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
——龍應臺《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依靠書信體共同完成的兩代人的對話:東方禮貌與西方價值觀的碰撞;成年母親和80后兒子的思維分歧;還有便是一個普通母親對于分開多年的孩子的內心關照。如果安德烈的母親不是龍應臺,而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或許這些靠電纜計算機才得以實現(xiàn)的溝通交流不會產生這么廣大的影響;如果這對母子之間不是中間隔著三十年,并且隔著東西文化,或許這些交流就不會有如此深遠的好處;如果這些多年來的書信沒有集結成冊對外銷售,或許那會是中國文壇的一筆損失和中國社會的莫大遺憾。
這是一個五十歲的母親和十八歲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是一個“自以為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認為年少輕狂”的人的對話。
一、愛與不愛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愛,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愛,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正因有愛,因此正常的溝通能夠不必了?!?
老師對學生似乎也永遠有一種這樣的以愛作借口的不愛,比如說我們常聽常說的“這是為你好”,因此而不溝通不解釋的種種,并沒有把學生當成能思考,有主見的人。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6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主要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6封書信,母子倆分隔兩地,一個在臺灣,一個在德國。文化的差異、時空距離使得他們的關系變得日益陌生。母親渴望關心孩子,了解孩子,但孩子長大了,作為一個成年人,開始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使得母子間隔閡越來越大,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她邀請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通信內容涉及兩人對歷史的看法,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對社會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兩代人、不同地區(qū)的人不同的思維方式,讀來耐人尋味。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guī)缀蹩梢源_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yè),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而龍應臺回答:“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我們所有做父母的看著自己的孩子逐漸的長大成人,心中都是由衷的高興的,但說真的對他們的憂慮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后會變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對父母語重心長的建議和忠告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這些都會讓父母感到擔憂和痛苦,不可否認,年代不同了,條件不同了,社會價值觀變化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是客觀存在的,青春期出現(xiàn)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們做父母的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去幫助和指導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7
很早之前就看過的書,再看花了兩個晚上,暢快淋漓。對我,這是一本值得看了再看的書。仍被安德烈和MM在信中談論的各種政治、道德、東西方文化、藝術等問題震懾到,很佩服安德烈強烈的獨立意識和張揚個性。而只比安德烈大4歲的我,18歲時,在想什么呢?應該就是學分、考試吧……8年后,我的孩子18歲時,他又會思考些什么呢?而我又能給他什么樣的答案呢?沒有辦法像MM一樣跟安德烈有這種深層次的溝通,或者我可以給他看看這本書。
我喜歡《兩種道德》《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里》中關于道德和文化的討論。尤其是后者,安德烈、MM、讀者還有菲利普的信,不同的人所理解的香港文化,讓人共鳴。其實,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內心何嘗不都在嘆息著文化信仰的缺失呢!雖嘆息卻無能為力,只能盡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消極道德吧。
MM是我難以企及的高山。當然,每每信中透露出作為母親的關切,又讓人覺得倍感親切,哈!世間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安德烈的獨立思kao也是我年輕時最缺乏的,從小到大的乖寶寶,基本空白的人文藝術熏陶,認真學習,努力考試,畢業(yè)后找到一份父母眼中的安穩(wěn)工作。有了孩子以后,希望他比我們有更多的見識,更獨立的人格。我們一起看書,一起看電影,一起游學,也努力充實著自己。有一天,我的孩子和我說:“媽媽,其實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會太優(yōu)秀,但也不會太差。”我想說,孩子,我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