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6篇

時間:2022-12-23 作者:Kris 教學計劃

大家在寫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對待才行,教學設計是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準備工作,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6篇,感謝您的參閱。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6篇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篇1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教學資料屬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編排,教學資料都是關(guān)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奧秘的。

?題西林壁》公開課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并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貼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

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活力導入

1、大家都旅游過哪些地方

(板書:廬山)(生跟讀兩遍。)

2、請學生自我談談對廬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說)

3、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游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題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課題(結(jié)合注釋理解題目意思)(板書:解詩題)

2、你們了解蘇軾嗎(指名說)(板書:知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此刻就讓我們一齊走進詩,請同學們大聲讀,等會教師要請一些同學來讀。(指名分行讀)

強調(diào)嶺ling峰feng壁、緣,還有同學想讀嗎那就全班一齊讀吧!

3、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請同學結(jié)合注釋或經(jīng)過查字典,來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夠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誰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說)此刻請同學們在小組中互相解決問題,看看哪個小組解決的又快又好!

2、哪個小組能夠說說詩的意思

3、(解釋第一句)明白嶺和峰的區(qū)別嗎(學生畫嶺和峰圖)

4、弄懂了嗎那同桌互相說一說這一句的意思。

5、那從遠處和近處看又有什么不一樣嗎誰能說說這句的意思

6、學完前兩句,你有什么疑問(為什么看廬山不一樣呢)

7、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明白原因了快來說說!

8、“之所以……是因為……”句式練習說話,再倒過來說“因為……所以……”

9、誰能把整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下來同桌先是著說說吧!(指名說)(板書:理詩句)

10、說的真不錯,讓我們再來讀讀詩吧!

四、拓展閱讀

1、“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結(jié)果就不一樣?!痹谏钪心阌龅竭^這樣的情景嗎舉個例子說一說。(指名說)

2、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當怎樣看(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yōu)點呢)要從不一樣解度看。

3、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畫楊桃》,還記得課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嗎。

4、那你認為怎樣看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說)

5、是呀!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6、此刻就讓我們飽含感情,讀讀這首蘊涵深刻道理的詩吧?。R讀)

7、想試著背背嗎你能夠選擇獨自背或同桌背,看誰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們?nèi)鄟硪槐榘?!已?jīng)會背的同學能夠合上書背,不會背的同學請你看書讀。(齊背)

9、教師那里還有幾首描述廬山的詩,請讀一讀吧!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zhèn)€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晒稚钌嚼?,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平湖浸山腳,云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10、古詩雖然學完了,可是教師期望下課后,同學們能收集、了解更多關(guān)于廬山的詩。

教學反思: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學會“緣”字。

2、背誦《題西林壁》。

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資料、體會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教學重點難點則為:理解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句所蘊含的哲理,從中獲得啟示。針對我校學生特點和一些語文教師對古詩教學難以把握的情景,課前我設計的教案盡量簡潔、步驟清晰,以期給出一個能夠參考的操作模式:

一、解詩題(結(jié)合注釋)

二、知作者(包括必須程度的寫詩背景);

三、理詩句(小組合作學習古詩,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課后注釋來理解這首詩歌);

四、明詩理(結(jié)合說實際和上學期課文《畫楊桃》理解,感悟道理:從不一樣角度觀察,結(jié)果是不一樣的)。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的、要求:

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

難點: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課前準備:小黑板一塊。

實施教學的主要方法:師生交流互動。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揭示課題:

1、回顧上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課文?(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火燒云)

2、江湖,峽谷,榕樹,鳥兒,美麗的晚霞等等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圖畫,使人回味無窮!

3、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還去過哪些風景名勝,看到過哪些美好景物呢?(……)

4、同學們說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廬山)看看我們的偉大的北宋詩人蘇軾他是怎么來寫廬山的!板書課題:題西林壁

(二)、初讀古詩,憑借拼音讀準生字字音,并對不理解的詞語,句子作上記號。

(三)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四)、范讀古詩,講讀法。

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記號。

小黑板出示: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五)朗誦分析古詩并背誦:

1、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2、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

師檢查背誦情況3、總結(jié):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

八、板書設計: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見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觀察的效果不同)所感

只緣/身在/此山中。

九、作業(yè)布置:背誦古詩。

十、課后評析:

臨時得到通知,要來聽我的課,即使課前備過課了,心里也難免緊張。那么多資深老師來聽課,感覺壓力好大。但是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只要能夠勇敢地去面對,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所成長,有所得到的。

接下來說一說,自己對該課的反思。作為一個剛走出校園邁入另外一個不同校園的新老師,總覺得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吃透教材上,總在剎那間會覺得比較迷茫,所以,總是千方百計的找一些資料拼命的借鑒人家好的地方,但在上課之后總是會覺得其實另外一種形式的教法也許會更好一點。課前想象了很多種學生情況,但在上課時還是會出現(xiàn)讓我措手不及的地方。例如,今天在分析講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叫了好幾個學生說“不識”什么意思,這幾個學生都說是不知道的意思,我在備課時希望學生說是看不清楚的意思,然后繞了好大一圈,才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課后覺得,其實有些知識上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合理的,能夠解釋清楚的,不應該拘泥于形式。

其次,在該課上,要感謝我的學生,他們讓我覺得很驚訝。作為新老師兼班主任,對他們很多地方的了解還有些欠缺。例如,我讓學生試著解釋一下該詩的大致意思的時候,蔡沖真的讓我很吃驚,他反問我:“老師,我可不可以把自己當作蘇軾,然后再解釋呢?”我立即說:“當然可以?!彼幕卮鸸徽娴暮芫?,其他同學都不由自主的把掌聲送給了他,我想假如叫我來解釋,也最多只能在字面上做些文章而已。這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做好優(yōu)秀的學生的老師,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行。以后,在上課之前,所要做的準備其實還可以更加豐富。

最后,在下面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記號。

小黑板出示: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其實,我可以把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不是自己說出來,讓他們劃出來。而是可以讓他們在小組合作的討論之后的匯報中得到劃分的依據(jù)。讓他們自己得出結(jié)果比我告訴他們答案會更加好。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篇3

一、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游廬山時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詩的頭兩句寫所見,概括敘述游覽廬山的總體印象?!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強調(diào)因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兩句寫所感,講了從看廬山的經(jīng)歷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额}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三、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五、教具準備:

課件。

六、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把孩子們分成四組,每組排成一排,每個組員快速出列觀察隊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側(cè)面看。

2、每組派代表交流觀察到的結(jié)果,并說說為什么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觀察到的結(jié)果也就不同的結(jié)論。

3、老師順勢導入:今天我們學的古詩也和觀察的角度有關(guān)系,這會是一首寫什么的詩呢?齊讀課題。

二、熟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課題的意思。老師簡介題壁詩。作者在西林寺的墻壁上會題些什么呢?讓我們也跟隨大詩人一起去瀏覽一番,領略其中的滋味。

2、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朗讀,也可以是全詩。練習后抽讀進行指導;師生輪流讀;男女生分別讀;全班朗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決疑難點。

三、啟發(fā)想象,理解詩意。

1、讀“詩”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對這首詩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剛才你們和詩人游的是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的——廬山。還記得另外一個詩人也在瀏覽廬山之時,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望廬山瀑布》。還記得嗎?

(齊背)

2、兩個詩人一山一水,寫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著重寫的是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蘇軾從——(引導學生說出橫、側(cè)、遠、近、高、低)各個角度寫了廬山的雄偉壯麗。你想從哪個角度來欣賞這巍峨挺拔的廬山呢?(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角度,師因勢出示相關(guān)圖片)

3、站在這個角度,你看到的廬山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播放音樂,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閉眼想象,用筆畫下腦海中呈現(xiàn)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別從橫、側(cè)、遠、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師引導理解說出:橫向看到的廬山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嶺;側(cè)面看到的卻是高聳的山峰;(橫看到的是廬山的“長”,側(cè)看到的是廬山的“高”。)無論是從遠處眺望、近處細看,還是從高處俯瞰,低處仰望,廬山都呈現(xiàn)出它變化多姿的面貌,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產(chǎn)生共鳴,領悟道理。

1、同是廬山,我們卻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態(tài)的景象,是因為我們“移步”,讓廬山“換形”。我們以前也學過一篇有“移步換形”效果的文章,是——《畫楊桃》。背誦“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fā)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蔽覀冞@首《題西林壁》,也是要告訴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們只看到片面的時候,不要忙著下結(jié)論,而是要客觀、全面地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才能真正地認識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這也是詩人在游廬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訴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傳誦的千古名句。我們平時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們要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你們覺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樣子呢?

3、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帶領學生在校園內(nèi)以不同的角度觀察校園,再站到樓頂看全貌,感知“不識學校真面目,只緣身在校園中”。然后再讓學生舉例,也可老師舉例引導。

五、課后拓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另外還有四首,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繼續(xù)了解學習,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詩里,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廬山的美和詩人豐富的感情。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篇4

設計意圖: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最有靈性之美的語言。她傳遞著文明,印刻著人間的喜怒哀樂、書寫著無限河山。筆者認為,古詩的教學,應基于吟誦,貴在于品悟,回歸生活,切忌支解語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題西林壁》是古詩中寫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詩文先河。筆者的教學,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在詩的靈動意境中,引導學生和詩人及文本產(chǎn)生共鳴,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詩的強大生命力。

學習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yǎng)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

收集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激趣,感悟詩的意境,形成對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學古詩可有意思了,今天我們就來學古詩。誰來背首古詩?

(二)出示:

過渡:老師也帶來了寫古詩句,請你讀讀!感受古詩的美!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注意適當解釋

(三)初步形成對山的認識

1、上面的詩句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那是——山

2、請你談談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

二、初步感悟蘇軾眼中的廬山。

(一)揭示所學內(nèi)容

1、大家談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詩人也想談談自己眼中的山,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

2、出示課件:蘇軾(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寫實型的)

3、他寫了一首詩叫做:《題西林壁》

(二)初讀詩句,正音

1、出示古詩

2、他游覽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談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詩。

3、自由讀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4、請學生讀。

(1)單個舉手積極地讀

(2)男女生比讀

(3)上下句1、2組與3、4組接讀

注意用上激勵的評價語,同時正音

(三)初步釋疑

1、明白所寫的山和題詩的地點等基本常識。

(1)過渡:有句格言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書讀著讀著就知道其中的東西了。你們也讀了好幾遍了那么你讀懂什么了呢?

(2)隨機交流。

2、師相機補充:

(1)詩是蘇軾49歲寫的

(2)這首詩是寫廬山這十幾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廬山的真面。

(一)見識廬山的多面性

1、蘇軾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引導用現(xiàn)代語言表達)

2、詩句是怎樣寫的?

3、出示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釋字解詞:

(1)橫看——正面看

(2)嶺(圓)——峰(尖險)

5、蘇軾怎樣去感受廬山的?(引導回答:從不同角度去看廬山,有正面看、側(cè)面看、遠處看、近處看、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二)感受廬山多面的美

(1)這樣的山你見過嗎?美美地自由讀前兩句

(2)這樣的山是怎樣的山?(引導讀者的心情的詞語——百看不厭、心曠神怡等詞)

(3)齊讀詩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詩意

1、你們喜歡這樣多情的廬山嗎?

2、蘇軾也跟大家一樣,真的想一覽廬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嗎?

3、齊讀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渡:詩中哪兩句告訴我們他不能?

4、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字意

5、蘇軾在嘆息啊,你讀出來了嗎?品悟讀

(二)明事理

1、提升廬山的真面:

過渡:蘇軾見到了如此變化無窮的廬山,為什么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廬山的全部)

2、蘇軾怎樣才能見到廬山的真面?

3、小結(jié)歸納:從整體上看,才有可能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圖——描寫同一樣東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過這樣因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體而犯了錯的事情嗎?

我們對待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呢?

五、練情鞏固

(一)今天在詩人蘇軾的帶領下,你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啊?

齊讀古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這是( )的廬山,只有( )才能見到廬山真面!

過渡:蘇軾眼中的山可和別人眼中的山一樣嗎?詩人蘇軾想通過詩來告訴我們——

六、小結(jié):

歷來寫山的人不計其數(shù),而蘇軾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們在生活中好好品悟這一座座真實而神奇的山吧!

作業(yè):觀察一處景物或一樣物品,并記錄觀察時的感受!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篇5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nèi)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相關(guān)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jié)構(gòu),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jié)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jié)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篇6

一、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范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zhì)疑

二、學習《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cè)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為。題:書寫。

(5)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yōu)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jié):《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啟示。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附:板書: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